第三个:康熙三十八年(1699)顺天乡试,正副考官修撰李蟠、编修姜宸英营私舞弊,受贿或凭关系录取举子。工部尚书熊一潇为儿子熊本,左都御史蒋宏道为儿子蒋仁锡能够中式而&ldo;直献囊金满万&rdo;。熊本只14岁,他们就由魏嘉谟为他代笔3场。督捕右堂刘国黼,考前几天晚上跟姜宸英、李蟠打了&ldo;招呼&rdo;,他的儿子就中了。考场正门没打开,题目就已有人知道了;还没放榜,状元就预报了。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御史鹿祜疏参。康熙帝说:&ldo;此科考试不公已极,且闻代倩(代考)之人亦复混人,着将举人齐集内廷复试。&rdo;经过复试,原来中式的举人有的取中,有的落第。最后姜宸英被逮捕下狱,死在牢中;李蟠谪戍。
第四个:康熙五十年(1711),顺天乡试。试榜一公布,无名者大哗。因为录取的多是盐商弟子。主考官为左必蕃,副考官为赵晋。盛怒的举子把&ldo;贡院&rdo;改为&ldo;卖完&rdo;。贡院门前贴对联一副:&ldo;赵子龙浑身是胆,左丘明有眼无珠&rdo;,直刺两主考官和副考官。康熙帝令尚书张鹏翮、总督噶礼和巡抚张伯行共同审查。想不到噶礼与张伯行竟互劾。康熙令尚书张鹏翮与穆和伦先后审查噶礼与张伯行,均认定张伯行有罪。康熙帝相信张伯行清白,对张、穆结论怀疑。于是又令九卿、御史、给事中会审,才查出噶礼与左必蕃勾结,胡作非为。结果噶礼与左必蕃革职,赵晋等人处决。
第五个:咸丰八年(1858)顺天乡试,主考是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柏葰,副考官是户部尚书朱凤标、都察院左副都史程廷桂,同考官是编修邹应麟、浦安等人。考试结束后录取了一名戏子平龄为举人,引起议论。御史孟传金报告议论,咸丰帝命令复查试卷,发现50份试卷有问题,如朱、墨2卷(举子考卷用墨写,叫墨卷;让人将墨卷誊写一遍,编号而不书姓名,给阅卷大臣看的叫朱卷)不符。咸丰帝大怒,剥夺了柏葰职务,令载垣、肃顺等会审。查出沟通关节、改动朱卷等违法行为。此案涉及面广。直接参与者有柏葰家人、邹应麟、浦安、兵部主事李鹤龄、刑部主事罗鸿绎等人。还涉及到兵部尚书陈孚恩儿子。肃顺素与柏葰不和,坚持严办。最后柏葰与李鹤龄、罗鸿绎、浦安处死,朱凤标革职,陈孚恩降一级,程廷桂发往军台效力。
尽管清王朝对作弊行为严肃查处,但舞弊行为在整个清朝科举考试中不断出现。同治朝就不严格了。《异辞录&iddot;考试公然犯规》说,同治四年(1865)会试,有举人把携带入场的书掉在地上,有人捡起来交给检搜王大臣。王大臣放进袖里,说:&ldo;为什么带账本进场?&rdo;光绪年间,考生把满装书籍的藤箱拉进试场,这样公然的犯规都没有人禁止。
考场是监狱
科举时代,考场是监狱,很多考生视为畏途,有的听说与考试有关的人和事竟吓得魂飞魄散。
首先,不论什么考试,考生都要受遍身搜查之辱。考生被视同囚犯。
如果是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得考三场,要挨一天一夜的苦,受三十多个小时牢房的折磨。考生须于考前一天入场,对号入号舍。随身携带之物除文具外,还有餐具、茶具、被褥、食物乃至煮饭、汲水的用具。号舍只4尺长、3尺宽,卧时只能缩着头。第二天子时发试卷,考生就得点蜡烛考试,顾不得闷热、蚊咬。
监考,有的是在楼上居高临下监视,有的是在试场上走来走去,特殊的考试则由士兵持刀夹着考。
考试时间有严格规定。考试终止时间一到,就要立刻交卷,不允许稍停片刻。
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得以录取的名额是很少的。能否成名,荣华富贵取决于一场文战。考生思想紧张可想而知。成功的考生,不仅要在寒窗10年里将大量的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善于八股文、试帖诗的制作,还非得有龙马般的精神、驴骡筋骨、蝜蝂呆气、骆驼毅力不可。
考规的威逼,吏卒的监视,时间上的催促和搜查的凌辱,使很多考生视考场为畏途,每到考期,都有戒心。有个年近50的士子叫齐升甫的考了20次童试还没过关。一天他与几个与他同遭遇的人饮酒。忽然有人跑来大喊:某日学政(负责考试的人)要来视察了。几个饮酒的人马上停杯,窜逃一空,而齐某不动。原来他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吓得魂飞魄散,手足僵硬了。
清朝文化简史
清代文化成就辉煌,现分哲学、考据学、历史学、文学、自然科学几个方面简述。
清初有三名著名哲学家,他们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都参加过抗清。黄宗羲(1610-1695)哲学著作主要有《明夷待访录》、《易学象数论》,哲学上主张理在气中,政治思想上认为君主是&ldo;天下之大害&rdo;,认为民重君轻。顾炎武(1613-1682)哲学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兵书》。他有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气构成的。他赞赏黄宗羲的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他反对理学,认为理学空言心性,不是学问。他主张学以致用。王夫之(1619-1692)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引义》、《张子正蒙注》、《思问录》等10种。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继承宋代张载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思想。乾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戴震(1724-1777)。哲学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他对&ldo;气在理先&rdo;、&ldo;理生气&rdo;等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理是气之理,&ldo;非生物之外别有理也&rdo;。他还批判了天理人欲的程朱理学,指出&ldo;存天理,去人欲&rdo;是杀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