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黄埔军校特训营 > 第61章(第1页)

第61章(第1页)

黄埔第2期:剑柄涂黑漆。从现见到的黄埔第2期毕业生的剑身字体和布局看,又有所不同:有的剑身一面为国民党党徽,徽下右竖写&ldo;成功&rdo;,左竖写&ldo;成仁&rdo;;有的剑身一面也是党徽下有竖写的&ldo;成功&rdo;、&ldo;成仁&rdo;字,但&ldo;成功&rdo;字在左侧,&ldo;成仁&rdo;字在右侧;剑身另一面深色框内有竖写&ldo;军人魂&rdo;字。第8期的剑柄、剑鞘材质、花纹及字样设计与此基本相同。

黄埔第3、第4、第5期:剑把涂漆为棕色。所见多把剑的剑身字体和布局也不同。

黄埔第1至第5期&ldo;中正剑&rdo;在材质、制式、花纹、图案及字的内容和排列上有基本的规定,但不同的剑体仍有不少差别,说明剑不是机器生产线制造,而是作坊式生产,工艺水平不高。因为黄埔第1至第5期是在广州举办,当时广州商业比较发达,但工业生产水平比不上南京、武汉等地,剑的制造工艺水平也相应比较落后,并且当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政府只是以广东为根据地,用于这方面的经费有限。在发放时间上,黄埔第1期1924年底毕业,1925年初发放毕业证书,剑柄上书的是&ldo;1925&rdo;;黄埔第2期1925年8月毕业,是年底发放毕业证书,剑柄上书的是&ldo;1926&rdo;;黄埔第3期、第4期、第5期都与1926年有关,所以剑柄上都书写&ldo;1926&rdo;(第3期1924年冬招生,1926年1月毕业;第4期1926年1月进校,10月毕业;第5期1926年3月将原已编入第4期而未升学的入伍生改为第5期学生,后再补充学生,1927年8月在南京举行毕业典礼)。

黄埔第6期:与第1至第5期的剑样式不同。剑柄、剑身、剑鞘的材质以钢为主,外形也比较精致,工艺接近现代水平,工厂机器生产。黄埔第6期时,国民政府已经过北伐,在南方各省掌权,财力大增。黄埔军校在南京、武汉、南昌、长沙设立了分校,而武汉等地的工业在当时已有较高水平,尤其是钢铁冶炼和兵工生产更发达,因此本期&ldo;中正剑&rdo;的材质和工艺水平都有相当的提高,外观也有很大的不同,更为精致。

在目前所见&ldo;中正剑&rdo;中,最为名贵的是一柄将军佩剑,为黄埔军校第9期毕业生缪鼎勋(毅夫)将军佩剑。缪鼎勋毕业后,曾任南京国防部第3厅少将处长、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少将处长。该剑系在军校原发&ldo;中正剑&rdo;基础上更加美观的装饰加工,也可见主人对这把剑倍加珍惜和爱护。剑柄由珍贵的玳瑁材料包装制成,剑柄两面的中央部位及柄头均包有一层镀金材料,上面镌刻着3朵工艺精湛的梅花图案。剑柄与剑鞘上镌刻的绝妙花纹,其精细程度比头发丝还要细致,工艺精度之高,叹为观止。

抗日战争时期的蒋介石黄埔第17期:剑的质地为铜,剑鞘的顶端和尾梢刻有精美的花纹,正反两面都刻有字,一面刻有&ldo;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毕业纪念&rdo;,另一面刻有&ldo;校长蒋中正赠&rdo;。剑身长34厘米,刻有本人的姓名及&ldo;成功成仁&rdo;等字样。2003年4月,时已70多岁高龄的黄埔军校第17期毕业生叶春叙老人,得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征集黄埔军校文物后,主动捐赠出了他所拥有的毕业纪念物‐‐佩剑。叶是浙江龙游县人,他回忆说,这把&ldo;中正剑&rdo;在他1941年毕业后就一直放在亲戚希唐村的七奶奶家,他自己则跟随部队辗转各地。1949年,他回老家务农,忘了这把佩剑,七奶奶则将佩剑放在自家房屋的顶梁上,直到去世都没告诉叶春叙。20世纪70年代末,七奶奶家修房子时,这把佩剑才重见天日。

独特的&ldo;军人魂&rdo;佩剑精神教育(3)

黄埔军校各地分校也发佩剑。1926年武汉分校佩剑:存世实物发现有&ldo;武汉分校成立纪念&rdo;的&ldo;中正剑&rdo;,印证了当时在分校成立时存在制作赠剑的情况。此剑上刻有&ldo;673&rdo;的序号,为剑的编号,可见当时其制造量在1000把以下,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十分珍贵。1936年广州分校佩剑:剑鞘、剑柄共长40厘米,剑柄为玳瑁壳包木,再以包铜护壳,长125厘米。剑刃钢质长247厘米,鞘铁包铜长275厘米。剑为半机器半手工制造,设有剑机,拔剑须按下剑机。其剑柄铜套两面各铸有&ldo;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成立纪念&rdo;及&ldo;校长蒋中正赠&rdo;字样,剑刃两面刻有&ldo;成功成仁&rdo;等字样。

另外,此时期的国民党军院校,如炮兵学校、军需学校、辎重兵学校、通信兵学校、宪兵学校、防空学校、特种兵联校等,也给本校的毕业学生颁发过佩剑,但其剑的价值则比黄埔剑逊色多了。

&ldo;军人魂&rdo;短剑是国民党军官列装的物件,民国期间曾经风行于军队中,而得以保存到今日的&ldo;军人魂&rdo;剑已是百不存一,稀如凤毛麟角。新中国成立以来,声势浩大的镇反运动,加之&ldo;文化大革命&rdo;,对本已稀少的&ldo;军人魂&rdo;剑,无疑是一次次毁灭性的打击。可以想象,仅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这些短剑大多化作炉中铁水。如今,仅在一些大的博物馆,或收藏者手上,时有散见一两柄。

2004年黄埔军校80周年校庆时,在黄埔军校的故乡‐‐广州,一大批黄埔军校将士所颁佩剑,在经历了数十年风雨与数十年沉寂之后,以&ldo;集团军&rdo;的面目列剑阵展出。持剑者是广州市五羊新城的李姓夫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他们夫妇耗费了10余年的时间,奔波于陕西西安、湖北武汉、湖南长沙等各个地方进行收集,耗费了不少资金和精力,他们收集到的短剑数量多达180余柄。其中有不少是在广州本地收集到的。为研究上个世纪民国时期的社会、人文、美学、军事、历史,提供了极具历史意义的物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