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太傅听到莫大管事来报,愣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让他进来。”
赵传炜今儿穿得非常体面,金冠锦袍,玉带飘飘,把个十二三岁的少年郎衬得更加耀眼夺目。后面的的赵云阳还没长成,但他是晋国公世子的独子,身份贵重,自小就有一番气势在身上。
三叔说来找杨家兄弟们玩,他也不反对,就跟着一起来了。
杨太傅眯起了眼睛,赵家老二居然能生出这么漂亮的孩子,难道福建那里的水土这么养人不成。
赵传炜走到跟前,先抱拳行礼,“见过杨大爷。”
杨太傅摸了摸胡须,点点头,“好孩子,快坐下。”
杨家兄弟两个也上前,双方互相见礼,然后分宾主坐下。
下人上茶,杨太傅问赵传炜,“回京这么久了,可有不适应?”
赵传炜摇头,“都好,多谢大爷关心。”
杨太傅看向自己的两个儿子,阑哥儿倒是长的可以,昆哥儿外貌差一些,但作为太傅嫡子,身上的气势自然也不差。
杨镇又问赵传炜,“功课如何?你在福建长大,官话听得吃力不吃力?”
赵传炜微微附身回答,“阿娘自小教我官话,暂时还能跟得上。”
杨太傅嗯了一声,吩咐儿子,“昆哥儿,你带着他二人去你那边,好生招待。”
杨玉昆赶忙起身,“赵三哥,请随我来。”
赵云阳年纪小,只管跟着三叔。
叔侄二人给杨太傅行礼告别,跟着杨玉昆兄弟一起走了。
到了杨玉昆的书房,赵传炜和他讨论起了学问,二人在学堂里都知道对方读书有造诣,但并未深入交往过。杨太傅嘱咐过儿子,不要和豪强子弟过多来往。晋国公也交代过儿子,权臣子弟,莫要深交。
故而,这二人此前只是点头之交,今儿倒是头一回深入讨论学问。
讨论的越多,彼此都惊叹对方底子深厚。赵传炜心里感叹,果然不愧是三元及第的状元郎的儿子。杨玉昆心里也赞叹,果然不愧是大景朝第一个文武双进士的儿子。
都说文无第一,但不论是白发苍苍的大儒,还是尚未及冠的少年郎,能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都会觉得很高兴。
两个少年郎在书房里你来我往的讨论学问,杨玉阑和赵云阳听着听着就听不懂了,两个小男孩就一起吃果子。
杨玉阑心性单纯,想着自己的主人家,就剥干果给赵云阳吃,赵云阳就和他一起说着闲话,哪家的墨锭好,哪家的狼毫正宗,越说越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