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明季北略》卷十六。
(59)丁耀亢:《出劫纪略》,《保全残业示后人存纪》。
(60)顺治二年《厉宁奏本》原件藏第一档案馆。
(61)顺治二年《登莱巡抚陈锦题本》,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五本,四九六页。
(62)在山西大同地区,明朝代王的&ldo;宗姓约计四千余,闯贼盘踞六日,屠戮将尽&rdo;。&ldo;宗之房屋尽为贼居,地土庄窝无一不为贼据。&rdo;大顺军西撤之后,清政府&ldo;查出贼遗故宗室空房共一千六十所,地一千三百七十余顷,大小庄窝五十八处&rdo;。说明在大顺政权控制的一两个月间,当地大土地所有制受到摧毁性的打击(引文见第一档案馆藏顺治元年八月初六日《大同总兵姜瓖启本》)。
(63)李天根:《爝火录》。
(64)《国榷》卷一○○。
(65)《平寇志》卷一○;《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八。
(66)《小腆纪年》卷四。杨士聪《甲申核真略》记:&ldo;中贵迎贼不独(王)德化一人为然,凡监局掌印者皆出迎,皆照旧。由是各招集名下听贼拣选,共留八百余人,余皆散去。&rdo;
(67)《国榷》卷一○一说,大顺政权&ldo;改锦衣卫为龙衣卫,各营兵递直午门,……&rdo;。孙承泽在《天府广记》卷三四中,记大顺军占领北京后,看守他的人是&ldo;伪锦衣尉梁甡&rdo;,原为&ldo;陕西诸生&rdo;。两书所说的&ldo;龙衣卫&rdo;和&ldo;伪锦衣尉&rdo;大概是指李自成的警卫部队,而不是明朝的锦衣卫。
(68)《再生记略》卷上。
(69)顾炎武:《明季实录》;《平寇志》卷九。
(70)《平寇志》卷九;《甲申传信录》卷五。
(71)《明季实录》;《甲申传信录》卷五。
(72)民国三十二年《米脂县志》卷九下,《艺文?诗词》
(73)《再生记略》卷下。
(74)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卷三,《封域志》,《纪事》。又,顺治元年七月清滦州同知赵钟瑞奏本中自我表功说:&ldo;即前平西亲王兵丁分居本城,尽皆安置得宜,兵民帖服。&rdo;(见第一档案馆所藏《顺治朝奏本》第九号),也是指吴三桂降清以前的事。
(75)《明史》卷三○九《李自成传》,就用了&ldo;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兵起&rdo;的措辞。
(76)见康熙八年《山海关志》卷四,《官职志》。
(77)《清史列传》卷七九,《唐通传》;《平寇志》卷一○。
(78)匿名:《吴三桂纪略》,见《辛巳丛编》。行至永平府的时日是根据乾隆《永平府志》卷三,《封域志》,《纪事》。
(79)康熙八年《山海关志》卷五,《政事志?兵警》。又,《临榆县志》所载当时人佘一元《述旧事诗》云:&ldo;进抵无终地&rdo;,无终即玉田县的古称。
(80)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三,《圆圆曲》。这类讲法极多,充斥于史籍。
(81)张怡:《謏闻续笔》卷一。《甲申传信录》卷八也说:&ldo;闻其父为贼刑掠且甚。&rdo;杨士聪则说:&ldo;吴襄者,三桂父也,在京为都督,被获将夹,复宥而宴之。吴知终不免,遣人贻书与子云。&rdo;
(82)佘一元:《述旧事诗》第二首,见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卷九,《舆地编》四,《纪事》。
(83)同上《述旧事诗》中有一联是:&ldo;二三绅儒辈,早晚共趋迎。&rdo;可见参加吴三桂叛乱的人只是当地为数有限的几个绅士。请参看程儒珍《关门举义诸公记》(见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卷二一,《事实编》四,《乡型》下)和佘一元《潜沧集》卷三《曹捷音传》,卷四《朱太母诸氏墓志铭》、《赓庭冯先生墓志铭》。
(84)关于山海关战役期间留守北京的大顺军将领是谁,各种史籍说法不一致。赵士锦《甲申纪事》说,&ldo;惟留李岩居东城,牛金星居朝中,以为守备。&rdo;陈济生《再生纪略》说,&ldo;伪相牛及贺(有威)、郭(之纬)两伪将留守京师&rdo;《甲申传信录》说,&ldo;制将军李過(过)及贺锦二将留守京都,禁约军丁。&rdo;杨士聪《甲申核真略》说,&ldo;惟留一姓李伪都督居东,与牛金星共为守备。&rdo;在《平寇志》和《怀陵流寇始终录》说,李牟和牛金星&ldo;以老弱万人守京师。&rdo;《鹿樵纪闻》则说李过留守。《国榷》记&ldo;牛金星、李牟、李友等居守。&rdo;这些说法不尽可信。如李岩、李牟本无其人,贺锦已牺牲于青海西宁。《国榷》卷一○一记四月十七日有人在京师宣武门外偷偷张贴&ldo;大明运当中兴&rdo;的反动榜文,&ldo;伪都督李友捕榜之,左右民杀之。&rdo;《甲申传信录》卷六记四月&ldo;二十三日,都中微闻闯败。制将军刘将城外房屋督居民尽行拆毁,并及佛寺,运兵器上城守城。&rdo;制将军刘当指左营制将军刘芳亮。如果这两条记载属实的话,李友和刘芳亮是留守北京的大顺军将领。此事尚待继续查考。
(85)《明清史料》丙编,第一本,《清帝致西据明地诸帅书稿》。
(86)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五八。
(87)《清世祖实录》卷四。按,据李《沈馆录》卷七,清廷在三月二十六日以前即已准备&ldo;西征&rdo;(即伐明),并命李从行。不久,得到大顺军攻占北京的消息,在出兵时间和调集兵员数量上大概都作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