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年四月,当维经斯基率&ldo;记者团&rdo;来到北京。经鲍立维介绍,张太雷去北京拜晤了维经斯基。维经斯基用英语跟他交谈,非常欣赏这位风度潇洒、英语流利、精力充沛而又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青年。
张太雷成了当时活跃的&ldo;三张&rdo;之一。不过,张国焘、张申府还只是奔忙于北京‐上海之间,而张太雷则在天津‐北京‐上海之间频繁往返。
一九二○年六月,已经在北洋大学毕业的张太雷赶往上海。在那里,他参与了陈独秀、维经斯基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工作。当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时,他也参与其事。
不久,他又来到北京,参与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接着他加入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回到天津,他筹建了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书记。他起草了中国第一个团章:
1)宗旨‐‐研究和实现社会主义。
2)方法‐‐1帮助工人组织起来,并对工人进行教育工作;2调查工人的状况;3散发文献书籍;4基础的宣传鼓动;5组织讨论;6出版文献读物;7邀请名人演讲;8组织研究社会主义;9协助组织罢工。
3)一切人,不分民族和身份,均可成为天津共青团团员:1学生,2工人和农民,3人力车夫,4铁路工人,5搬运工人,6店员,7士兵,8经大多数团员赞成的所有同情者,都可以被接受为团员。
4)加入天津共青团组织需由两名或两名以上团员介绍。
第3条中说到的&ldo;士兵&rdo;,由两人介绍可被吸收入团;而凡为&ldo;同情者&rdo;,须得大多数团员的同意才能被接纳。
5)开除团籍‐‐如果某个团员作出了危害其他团员的行动,或是发生了不道德的行为,那么,根据两名或两名以上团员的呈报,经大多数团员同意,他就要被开除出团。
6)经费由团员自愿捐献。
7)执行机构为书记处或各小组的代表、工人状况调查委员会、社会主义研究部。各部门负责人每月选举一次。
8)会议时间‐‐例会定为每星期一次。
9)补充条款‐‐修改本章程,需有三名团员提议,由全体大会通过。转引自舒米亚茨基,《中国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片断‐‐悼念中国共青团和共产党的组织者之一张太雷同志》,《革命的东方》一九二八年第四、五期合刊,莫斯科出版。
一九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夜,张太雷兴奋地跟一位路过天津的朋友,用常州话谈到夜深。
这位朋友斯斯文文,一副金丝边框眼镜后闪烁着精明聪慧的目光。他跟张太雷有着同乡、同窗之谊,比张太雷小一岁。此时的他,初出茅庐,后来他的大名震撼中国‐‐瞿秋白!
瞿秋白是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在一九二○年十月十五日获得远东共和国派驻北京的使节优林的签证,获准前往苏俄采访,成为中国第一个访问红色苏俄的记者(日后他写了《赤都心史》)。
虽然后来瞿秋白取代了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袖,不过此时的瞿秋白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只是明显地倾向于共产党罢了。
瞿秋白在天津逗留了两天,然后由张太雷送他登上北去火车,经哈尔滨进入苏俄。路过哈尔滨时,瞿秋白&ldo;无巧不成书&rdo;,竟在那里遇上参加过共产国际&ldo;一大&rdo;、&ldo;二大&rdo;的刘绍周。当时,刘绍周随张斯代表团回来,正在哈尔滨。只是刘绍周竟不知道中国各地已经有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以至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没有出席不久召开的中国共产党&ldo;一大&rdo;……
送走了瞿秋白,过了一九二一年的春节(辛酉年正月初一为一九二一年二月八日),张太雷忽接李大钊的通知,马上赶往北京。
在北京饭店,张太雷见到了从广州回来的维经斯基。张太雷获知,经维经斯基和陈独秀、李大钊商议,决定派他前往伊尔库茨克工作。
于是,张太雷和维经斯基的&ldo;记者团&rdo;同行。这时,原先与维经斯基一起来华的俄共(布)党员杨明斋仍在上海。张太雷也就成了&ldo;记者团&rdo;离华时的翻译。
第六部分:聚首共产国际&ldo;三大&rdo;在克里姆林宫举行
莫斯科&ldo;斯大林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rdo;的刊物《革命的东方》,在一九二八年第四、五期合刊中,发表的一九二一年六月的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部的一份报告中,有这么一段:
&ldo;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张太雷于一九二一年的春天到达了伊尔库茨克,为了与远东书记处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书记处指示他准备一个报告,并在即将于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提交出来。……&rdo;
在《革命的东方》杂志披露的这份报告中,提及了一个名叫&ldo;杨和德&rdo;的中国共产党代表:
&ldo;中国共产党的另一个代表杨和德(译音)也来到了伊尔库茨克。这两个中国人(引者注:其中之一指张太雷)和远东书记处的代表举行了多次会议。会议的结果是决定建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中国部。……
&ldo;张太雷和杨和德于一九二一年六月离开伊尔库茨克,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