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一九&ldo;卢娘绿眉,阮籍青眼&rdo;条:晋阮籍,字嗣宗,为步兵校尉。不拘礼节,能为青白眼。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不应,籍因是长啸而退。至半岭间,有声若鸾凤之音,……,乃登之啸也。(《道藏》,第32册,页360)
这里更直接以孙登替代了&ldo;苏门真人&rdo;。关于这个问题,余嘉锡先生所论最确:葛洪《神仙传》六《孙登传》叙事与《嵇康集序》及《文士传》略同,只多太尉杨骏遗以布袍,登以刀斫碎,及登死,骏给棺埋之,而登复活二事。并无一字及于阮籍者。盖洪为西晋末人,去登时不远,故其书虽怪诞,犹能知登与苏门先生之为二人也。
《大人先生传》及《魏氏春秋》并言苏门先生,不知姓名,而王隐以为即嵇康所师事之孙登,与嵇、阮本集皆不合,显出附会。刘孝标引以为注,失于考核矣。今试以王隐之言与《水经注》所引臧荣绪《书》引互较,知荣绪所述,全出于隐,并&ldo;推问久之&rdo;二句,亦隐之原文。……李莼客以为荣绪即承隐《书》而附会,非也。(《世说新语笺疏》,页650~651)
孙登虽然不是&ldo;苏门真人&rdo;,但阮籍肯定是认识他的。《晋书》卷九四《隐逸列传》:孙登字公和,汲郡共人也。无家属,于郡北山为土窟居之,……
又《太平御览》卷五七九引《孙登别传》曰:孙登字公和,汲郡人。清静无为,好读《易》弹琴,颓然自得。观其风神,若游六合之外者。当魏末,居北山中。石窟为宇,编草自覆。阮嗣宗见登被发端坐,岩下逍遥,然(子烨案:&ldo;然&rdo;字上脱一字)鼓琴。嗣宗自下移进,冀得与言。嗣宗乃长啸,与琴音谐会。登因啸和之,妙响动林壑。
郡北山即嵇康所游之汲郡山。汲郡为西晋所置,在今河南汲县西南二十五里;辉县在汲郡西南,并与之接壤,故其西北七里之苏门山亦即汲郡山。苏门山,一名苏岭,本名柏门山,又作百门山,乃太行山之支脉。此山距嵇康、向秀隐居之地山阳不远。《世说新语•栖逸》二刘孝标注:《康集序》曰:&ldo;孙登者,不知何许人。无家,于汲郡北山土窟住。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好读《易》,鼓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rdo;《魏氏春秋》曰:&ldo;登性无喜怒。或没诸水,出而观之,登复大笑。时时出入人间,所经家设衣食者,一无所辞;去,皆舍去。&rdo;《文士传》曰:&ldo;嘉平中,汲县民共入山中,见一人,所居悬岩百仞,丛林郁茂,而神明甚察。自云:&ldo;孙姓,登名,字公和。&rdo;康闻,乃从游三年,问其所图,终不答,然神谋所存良妙,康每薾然叹息。将别,谓曰:&lso;先生竟无言乎?&rso;登乃曰:&lso;子识火乎?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然在于用光;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果然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曜;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无多求!&rso;康不能用。及遭吕安事,在狱为诗自责云:&lso;昔惭下惠,今愧孙登!&rso;&rdo;……
这位神奇人物,啸功颇为不凡。《太平御览》卷五七九引《晋纪》:孙登字公和,不知何许人。散发宛地,行吟乐天。居白鹿、苏门二山,弹一弦琴,善啸,每感风雷。嵇康师事之,三年不言。
孙登之啸,名为&ldo;动地&rdo;,气势宏大,富有阳刚之美。《啸旨•动地章第十》:动地者,出于孙公,其音师旷清徵也。其声广博宏壮,始末不屈。隐隐习习,震霆所不能加,郁结掩遏,若将大激大发;又以道法,先存以身,入于太上之下,鼓怒作气,呵叱而令山岳俱举。……
这与上引《晋纪》&ldo;善啸,每感风雷&rdo;的记载是相吻合的。与&ldo;苏门真人&rdo;相比,他的啸功可以说毫不逊色。所以孙登之啸,也经常为后代诗人所歌咏。阮籍本来是深明&ldo;啸旨&rdo;的,他通过嵇康而结识孙登,并与他进行有关啸术的交流,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大明孽子四十八章汉唐风骨
说起汉唐风骨,先要说汉刘邦得到天下,却奈何不得一个项羽的残兵败将季布,千金悬赏通缉,抵不过季布一诺,这样的彪悍民风,才使好汉子名扬天下,四海归心,刘邦也知道民心和民风的重要,所以改为笼络封赏,后来任命季布做河东太守,这也是刘邦大风歌中: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真意。季布精神就是汉子的傲骨。
汉朝衰亡,不仅是因为朝政腐败,宦官专权,还因为民风从彪悍转为逸乐,面对几千西凉董卓铁骑,满朝文武都是噤若寒蝉,曹瞒袁绍几十万关东联军,在西凉铁骑前畏缩成一团,除刘关张悍勇,敢于挑战吕布,余皆作壁上观,于是内弱外强,天下遂四分五裂。
汉唐风骨其实最集中表现在魏晋,魏晋之时,狂士们的表演最为抢眼,击鼓骂曹,裸身醉酒,……。
一部《世说新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魏晋名士们的&ldo;狂&rdo;,他们的特立独行、随心所欲仿佛要超脱当时之世,而那个年代是话不能乱说,事不能乱做的,动辄得咎,搞不好就要死于非命,但为什么他们还要那样做呢,难道那个时代的人生来就胆子特别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