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孤臣孽子是什么生肖 > 第211章(第1页)

第211章(第1页)

由于蒋氏政权不重视民族产业的发展,其政策和资金导向也就可想而知:首先办工业得不到资金上得支持。1940年的数据显示,国民党四行对工业的贷款仅占其放款量的3%;而43年的数据更糟,该年重庆银行业对商业的贷款占其放款量的96%,而工矿业两的贷款合计还不到其放款量的1%。这说明蒋氏政权缺乏长远眼光,只知道赚短平快的商业项目的利息。

其次,好不容易中国有了些工业,国民党政府不仅不支持,反而千方百计进行压榨。非令其倒闭而后快。像生铁1941税为128元,1942秋便到了90元,工业酒精1943得税额是1939年得169倍,由于基本工业原料成本暴涨,下游加工产业自然是手中拮据,无力谋求发展了。关卡林立交易不畅更是常事,从国民党陪都重庆到福建要过七八十个关卡,卡卡交钱,所以这条路在工商界人士中得了个西天路的美名。

第三,国民政府法币恶性贬值,国统区通胀率创造世界纪录,导致工矿业名赚实亏,&ldo;货币税&rdo;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国民党所谓&ldo;黄金十年&rdo;发展比较快的三大产业:机制面粉业,纺织业,火柴业。投资的不是民族资本家就是日资的,实在看不出国民政府干了些什么。勉强统一了货币,还把东北丢了,到了1933年,日资欣欣向荣,咱国资倒日落西山。日本之虎狼之心已明,也知道沿海地区可能卷入战争,可还是不重视后方建设,直到淞沪会战爆发后,才想起组织工商企业内迁,结果整个转移过程乱成一团,而且遭遇到大企业家的强烈抵制。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在1938年失武汉之后,国统区钢产量仅为战前的3%,电力14%,水泥5%,化学1%,棉纱1%,面粉2%。

所以抵制日货也是经济战场,我们经济上不能战胜日本,那我们就是穷国,弱国,泥足巨人,让我们吸取历史教训,及早经济备战军事备战,不要让中华民族再沦落到最危险的时候。

我真的不是抵制日货的人,我看日本动画,有一句话我仍记着:不要惧怕邪恶的强大,你不是孤军作战。

我也曾用日本相机,拍照我中华大好河山;我也曾用日本机器的摩托车来实现我青春时期对速度和风的憧憬冲动。

今天我也在用着美国芯片的电脑在上网,用日本摄像头聊天……。

但是我绝不会去给老婆买日本化妆品,绝不自己或和他人去吃日本饭馆,我在尽力向每个亲友国人宣传80年前为什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是因为不抵制日货,是因为我们在经济领域的战场上首先被敌人打得头皮血流,惨不忍睹。

其实最该抵制日货的不是我们老百姓,我们老百姓买日货能买多少?

最该抵制日货的是国家领导人,他们把我们的大葱卖贵点,大蒜卖贵点,白菜卖贵点,稀土卖贵点,煤炭卖贵点,企业卖贵点,股票卖贵点,领导们在经济战中打一个小胜仗,就是我们应当庆祝的节日。

我们老百姓抵制日货,就相当于村里百姓杀个鬼子兵,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而正规军击杀鬼子一个小队,一个大队,拔除一个炮楼,打下一架飞机,消灭一个坦克,炸毁一个飞机场、弹药库……。那才是我们胜利的希望

所以我们不要麻木的等待,我们要呼唤自己的子弟兵,参加自己的子弟兵,锤炼锻造出打鬼子的队伍。

也希望我们打鬼子的队伍,能吸收打鬼子的老百姓入伍当兵拿起枪。

屡败屡战九十三传经倭国

五岛以前是中倭边境,福江是原来倭国遣唐使的最后一个港口,张之瑜和朱之瑜来到福江,这福江岛是五岛的最大岛,是人口最多的地方,在这里汉语是通用的语言,书写都是用的汉语,王直近百年的影响和中华移民的潜移默化,直接变成这里繁华的人口和市场。

博山的陶瓷和棉布是倭国贵族最喜欢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在倭国普及率非常高,所以销路很好,日本火山多,各种矿脉多,盛产金银,所以用日本比较多的金银来换取生活必须品是利润非常高的,郑芝龙就是垄断了中倭贸易,而成为海上霸王。

五岛假如没有郑成功,可能汉人还要多一些,郑成功不仅带走了绝大多数汉人,还带走了非常多的倭人,所以现在五岛人迹比较稀少,张之瑜下船在福江转了一圈,发现这里确实是移民的好地方,水源丰沛,气候温和,应当能容纳几万移民。

就在这时,一阵天摇地动,张之瑜连走几步,稳住身形,这是什么,难道是地龙翻身?港口里的波浪明显增大,两旁破旧的木屋有的在晃动之下摇摇欲坠,张之瑜怕宫秀儿担心,没有朝岛的深处走,加快步伐,返回了船上。

下一站就是长崎,长崎的规模不算小,商人很多,郑一成的伙计很精明强干,把货物卖完后又忙不迭地采购倭刀,珍珠,有不装满船不罢休的架势,朱之瑜和张之瑜都下了船,因为要给朱之瑜找到一个安顿的地方,毕竟人在异乡,还是要多做准备。

长崎港内十分繁忙,来自中国,琉球,朝鲜,西班牙,葡萄牙的商船;络绎不绝,当然还是中国的商船最多,朱之瑜不善农桑,在这异国,又没有人请他吟诗作赋,张之瑜暗暗为他担心生计问题。

这里的船多来自福建浙江,福建商帮在长崎有一个商会,占地十几亩,庭院巍峨,气概不凡,张之瑜和朱之瑜来到这里,就像到家一样高兴,炎黄子孙世界到处落地生根,没想到在小小的倭国,还能看到熟悉的面孔,亲切的乡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