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场劳民伤财,使得共和之辉损兵折将的北伐有意义吗?有!而且意义很大!
首先最直接的意义,共和之辉夺下了几个产量重地,解决了境内的粮食问题。
第二个,冷鸢的强悍武力以及红军的滚滚热血给了联邦重工军团极大的威慑,尤其是最后一战击杀基克洛普斯的事迹,让联邦的高层们意识到共和之辉里有这么一个可怕的龙裔,不可轻动。
因为冷鸢的存在,联邦方面对于共和之辉的直接武力干预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软性渗透干预,双方的对抗也慢慢隐匿到了波涛之下,潜伏在暗流之中。
而最后一个意义,也是后世争论最多的意义,便是鹰派的崛起。
这场北伐战争不仅前线杀得血肉横飞,共和之辉内部亦是如此,在北伐末期,各地军营大规模哗变,并在一些士兵的“导火线”下爆发流血冲突。
哗变中,隶属鸽派的城防建设军死伤惨重,各军区的中高层大换血,被鹰派将士趁虚而入,一举夺走了曾经不平衡的权力。
而这些各地第一个开枪引发冲突的士兵,后经查明全都隶属已故共和国上将冷鸾旧部,这很容易让人引起一些联想。
就像冷鸢的“败走雪原”是真败还是假败,后世一直在争论,北伐末期的军区哗变也同样是争论话题这件事究竟是巧合之下发生,还是一早就计划好的?
甚至有人开始研究起北伐最初的目的,假设这规模庞大的流血哗变不是巧合,而是一个有预谋的“鹰派夺权计划”,那整个北伐的意义就被彻底推翻了!
如果北伐的真面目是冷鸢早就设计好的“夺权”行动,为的就是在战争后期制造这么一场混乱,通过哗变击杀大量鸽派中高层将领,让鹰派趁虚而入,那这场北伐就不是所谓的北伐,而是一个天大的阴谋!
如此一来,什么《讨逆匪檄》,什么封狼居胥,什么败走雪原,什么横棺立碑战群夷,全都是用来掩饰阴谋的一朵浪花而已!
同样的,什么产粮问题,天下兴亡,为国雪耻,什么使民皆得其所,游子归家,都是虚伪大义的牺牲品!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场北伐根本不是为了人民而发动,也不是为了国家而发动,完全就是“鹰派崛起”的垫脚石!
之前,政治体系稳固,鹰派不可能对当权的鸽派下手,可北伐战争后期摧毁了共和之辉内部的稳定,使其风雨飘摇,鹰派有了对鸽派下手的机会!
在那种哗变中,很难分清到底谁是对谁是错,就算送上军事法庭也面临着证据缺乏,难以指控的问题。
而且哗变之后,鹰派趁虚而入,从鸽派的尸体上接走血淋淋的权力,这一切让中央体系无法阻止,因为这种现象不是个别,而是大面积的!
如果再发起一场政变,把这些崛起的鹰派又重新压下去,那好了,联邦的官员得乐开花,每天磕着瓜子看共和之辉内部杀得昏天暗地,最后沦为三流国家。
所以,鹰派崛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而且是拜这一场北伐所赐,是北伐末期堪称“国难”的局面给了他们崛起的机会。
然而,谁也无法保证这不是一个巧合,一切会不会真的只是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某种意外局面?
历史永远是一个捉摸不透的万华镜,事情最彻底的真相是什么?已经无法探究,恐怕只有冷鸢和冷鸾两个人知道。
冷鸾已经死了,不可能去问她。
冷鸢还活着,但就算去问她,她也不会回答。
北境的寒风凛冽拂过,吹走了一大批忠烈之士的生命,多少人连名字都没留下,化作了战争中一个冰冷的数字。
他们都有血有肉,有自己痛恨的人,也有自己深爱的人,和你我一样,多情又多彩,却又转头灰飞烟灭,就像时代洪流的砂砾,出现,沉没,蓦然回首,未曾留下任何痕迹。
名为世界的舞台很残酷,有人闪亮登场,也有人悄然落幕,而它只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载体,披戴着日月星辰,俯瞰着芸芸众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个舞台的未来还会发生什么?将会在日后留下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人知道答案
或许也正因如此,它才显得如此可贵,让无数英雄奋不顾身,前仆后继,在迷雾的漩涡挣扎,掀起推动历史的巨浪,遮天蔽日
大浪淘沙!
第三卷鹰将的崛起,完)
第四卷乱世的风雨,启)
第三百三十二章荒野任务
崩坏7年12月中旬,距离惨烈的北伐战争过去有一段时间了,撇开所有谜团不谈,光说现状,共和之辉内部的政治地震不小。
冷鸢上将被从首都长安调走,派到了处于北方的京首地区,直面与叛军对抗的前线,而且被赋予了北方地区的兵权。
这其实是老元帅耍的一个手段,典型的“明升暗降”,虽然冷鸢的上将军衔没有变,手下可掌控的兵力也从曾经单一的鹰旗军变成了北方地区的全部士兵,但她被调离了长安首都,脱离了与中央机构的接触,这其实是变相地削弱了她的影响。
因为所谓的“北方兵权”是老元帅随时都能通过帅令收回来的,和死忠冷鸢的鹰旗军不同,现在不过是暂时“借”给冷鸢,让她去对抗盘踞在东北三省的叛军势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