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弗洛伊德一样,拉康认为在生命之初,孩子是与母亲不可分离的(从婴儿的角度看),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在孩子与母亲之间完全没有区分。弗洛伊德和拉康都认为新生的婴儿是某种黏糊糊的&ldo;肉色粉团儿&rdo;,对于自我‐‐也就是对于个体化的问题毫无觉知,而且除了来自于肉体的神经反应之外,对潜意识协调的问题也根本没有。这个肉色粉团只被需求所驱动着‐‐需求食物,需求舒适、安全,需求得到换洗等。这些需求是可满足的,能够被某个客体所满足‐‐当婴儿需求食物时会得到辱房(或奶瓶),而当需求安全时它会得到呵护及搂抱。
婴儿处在这种需求状态中识别不了自己与满足需求的客体之间有什么差别‐‐因为这个肉色粉团区分不出自己究竟是某个客体的一部分,还是某个客体是自己的一部分。或者根本没有区分这个概念,唯一存在的只是:需求和满足需求物。这是一种&ldo;自然的&rdo;状态(拉康赞同弗大爷所强调的:只有脱离了这种状态才会有&ldo;文化产生&rdo;)。当这种&ldo;自然的&rdo;状态被中断时,也就开始逐步造成了个体化印象的侵入。逐渐地,那个肉色粉团开始有了个体化的第一印象,说起来这是令人很纠结的一个问题:分离,产生了自我意识(虽然我写得很慡,但是现在我也开始很纠结,纠结这个圈子到底要绕多远才能说到梦……)。在认识到个体之前,肉色粉团就是处在现实界,这是个原、初统一体存在的地方。因此,不存在任何的丧失或者缺乏的问题,而只有需求和满足,也正因如此,在现实界中不存在语言。
我想读者们也许还记得本书在前面章节中所提到的&ldo;客体永存&rdo;现象,同时我还提到了婴儿期必定有某个阶段是处在掌握&ldo;客体永存&rdo;中的。实际上这个就是婴儿在步入&ldo;想象界&rdo;的重要过程。同时出现的还有语言。
例如我们面对小婴儿的时候,假如把脸藏在手掌后面,在婴儿看来,我们是消失了。而当我们把手拿下来露出脸的时候,婴儿认为我们又重新出现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相信大家都注意了一个实际情况:婴儿会为此而惊讶或者发出笑声‐‐在这个小家伙看来,这很神奇(你要是对成人这么做,那么对方则会认为你很愚蠢),这就是驱使语言产生的一个启动阶段‐‐发声。同时,也就是在这种&ldo;神奇体验&rdo;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慢慢地学习到了想象‐‐虽然看不到,但那张脸并非消失,只是躲在手掌后面而已。同时这种掌握还会逐步扩大并且延伸范围‐‐把礼物装进盒子,虽然我们并未看到盒子里的礼物,但是装进去之后,我们可以想象出它在盒子里,而非失踪了。
拉康认为在婴儿18个月(一岁半)的时候,正是进入象征界也就是进入语言本身的结构的时间。他认为语言的产生是涉及&ldo;丧失&rdo;和&ldo;缺失&rdo;,只有当你想要的客体不在场时你才需要言辞。如果你的世界真的一切俱足,无一缺失的话,那么你就将不需要语言。所以拉康说在现实界中不存在语言因为不存在丧失、缺乏和缺失,唯一有的就是圆满、需求及其满足。所以说,这种观点就很清晰地说明了:现实界永远是超越语言的,无须以语言来表现并且象征。而当婴儿开始能够在它自己的身体与环境中的每一样东西之间做出区分的时候,婴儿则从需求转移到请求‐‐因区分而请求‐‐正因如此,这个&ldo;请求体&rdo;慢慢地理解到了自己不同于&ldo;被请求体&rdo;,也正是&ldo;自我&rdo;开始产生的时刻(不过对于这种&ldo;自我&rdo;产生,拉康认为不是一下子就完善了,所以他曾说过:&ldo;婴儿在最初阶段,对于自我的认知是断断续续的。&rdo;而我们可以把这点理解为:穿梭游走于现世界与想象界的交界)。
当认知到&ldo;自我&rdo;后,婴儿开始学着认知客体‐‐其他个体。例如婴儿在镜子中看见自己的时候会注视自己的镜像,假如看到其他客体在镜中的影像后,会回过头来仔细地看看那个客体的原型‐‐例如他的母亲或者其他出现在镜中的人‐‐然后又去注视镜子中的图像。在这种行为的过程中,婴儿开始&ldo;预期&rdo;……估计猛地蹦出这个概念有人不能理解,我想想怎么说这事儿……这么说吧:婴儿通过在镜像与他人之间反复交替对比,而产生一种感觉:一个整合了的存在、一个完整的人。此时的婴儿通过观察镜子中的影像,然后再对比造成影像的那个人,这其中就是一种&ldo;预期性&rdo;对比,同时这也是在确认自己的&ldo;预期&rdo;。从那一刻起,婴儿开始学着把&ldo;支离破碎的&rdo;转向&ldo;整体性存在&rdo;‐‐整合了影像与造成影像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拉康另一著名理论,他把这称为&ldo;矫形术&rdo;。对婴儿来说,镜中影像和造成影像的那个互相矫形。这个过程是看到镜中那个熟悉的脸→预期→转头→看到真实的那张脸→预期→转头→再次关注镜中的脸→预期→转头……明白了吧?这个矫形是指对&ldo;预期&rdo;的矫形。因此,小家伙开始获得了整体性的认知。同时也是通过这点来进一步认知了&ldo;自我&rdo;。这也就逐步发展出了&ldo;我&rdo;这一概念的雏形。
不过,最初婴儿在看到镜中的自我的时候会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小东西会认为在镜中看到的那个不是&ldo;我&rdo;,而是别的什么。虽然在之后不久认识到了镜中的那个也是&ldo;我&rdo;,但是婴儿会认为那个&ldo;我&rdo;是宾格的。而彻底地完善&ldo;我&rdo;,还需要花上更多的时间。
上一段写得我鸡飞狗跳、抓耳挠腮。看来,自己明白一件事儿很简单,但是让别人明白自己所明白的事儿,不简单。现在,请稍等,该轮到我洗把脸了。
象征界是个啥呢?我认为这句对此表述得极其清晰明了:&ldo;象征界是被语言所主导的,它是秩序的、是语言自身的结构,我们必须进入象征界才能成为&lso;表述&rso;的主体,才能用&lso;我&rso;来指称我们自己。&rdo;不得不承认,这句话非常精辟,绝不是什么花哨的辩证与推论,而是严谨且干净利落的定义。
当那个小家伙开始频繁地,并且逐步地增加了那&ldo;断断续续的自我认知&rdo;后,对他而言,才可以用&ldo;他&rdo;,而之前应该是&ldo;它&rdo;。同时,我们所泛指的这个世界才彻底展开(假如你不能认知自我的话,那么认知世界只是一句空谈罢了)。只有在那种&ldo;断续的自我认知&rdo;彻底稳定并且持续的时候,对那个&ldo;粉色的肉团&rdo;来说,世界才存在。
也许有读者会问:老兄你说了半天乱七八糟的,那拉康到底是怎么解析梦的呢?
对不起,很抱歉,这个问题我没办法说明,就算拉康自己也没办法说明。不过先别激动,让我来告诉你拉康是怎么认定梦的吧!我觉得当你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就会和我站在一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