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名言警句 > 第45章(第1页)

第45章(第1页)

就说原始氏族社会,果真有那么好吗?未必。比如《礼记》说,那时&ldo;选贤与能,讲信修睦&rdo;,&ldo;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rdo;。这在氏族、部落内部,可能是的。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就不是了。是什么呢?是频繁的战争,频繁的掠夺,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本部落的领袖,开始可能是选出来的,后来就慢慢变成世袭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就更是打出来的。黄帝不是和蚩尤打吗?炎帝不是和黄帝打吗?谁的武力最强,谁就能当老大。甚至氏族、部落内部,也没他们说的那么好。什么&ldo;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rdo;,鳏、寡、孤、独、残疾&ldo;皆有所养&rdo;,也就丰衣足食的时候勉强能够做到。如果遇到灾年,或者青黄不接,则往往是老人被抛弃,婴儿被杀死,甚至被吃掉。这是人类学家研究的发现。为什么呢?穷嘛!口粮不够,只能先保证青壮年,因为他们是生产力。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一样。那是因为物资匮乏,根本就没东西可偷,闭什么户,又哪有遗可拾?

所以,不要把原始社会想象得太好,文明、富裕、发展、科技进步,也绝不是导致罪恶的原因。贫穷、愚昧、落后,才是万恶之源。历史证明,人类越是发展,越是文明,战争就越少,犯罪也越少。你看现在世界上的战争有多少?没多少吧!为什么呢?文明了嘛!龙应台先生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台北街头两辆自行车相撞都要打架。现在呢?小轿车撞了都没事。大家客客气气交换一下名片就分手,剩下的事情自然由律师和保险公司去打理。可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也就是硬道理。

原始社会既非道家想象的那么美好,也非道家所说的那么无为。事实上,竞争从来就存在,甚至存在于动物世界。许多群居的动物每到发情期,雄性之间就要竞争,就要打斗。胜利者妻妾成群,失败者孤家寡人。当然,动物之间的这种竞争比较&ldo;费厄泼赖&rdo;(费厄即不穷追猛打,泼赖即不过分认真),也就是讲究游戏规则,正大光明地进行比赛,就像体育竞技。胜利者并不将对方置于死地,而是分出胜负就住手,明年开春再重来。这点比人类好,也比较像春秋时期的战争,不为已甚,见好就收(请参看本书第六章第四节)。可见问题并不在于&ldo;有为还是无为&rdo;,而在于应该为人类的竞争,制定公平合理、文明和谐的规则。儒家的讲&ldo;礼&rdo;,其实也就是强调规则和文明。所以孔子才主张&ldo;从周&rdo;(《论语&iddot;八佾》),主张&ldo;为东周&rdo;(《论语&iddot;阳货》),主张&ldo;克己复礼&rdo;(《论语&iddot;颜渊》)。因为西周也好,东周也好,战争和竞争,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文明的。

六儒道再评价(2)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所谓&ldo;古无为而今有为&rdo;是不成立的,但这并不等于道家的主张就没有道理。我们要问:道家的&ldo;无为&rdo;,主要是对谁说的?对统治者,或者说领导人。统治者或领导人&ldo;无为&rdo;,又有什么好处呢?老子说得很清楚:&ldo;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rdo;(《老子&iddot;第五十七章》)。也就是说,君无为则民自为,君不治则民自治,君不给则民自足。统治者什么都不做,老百姓自己就会做,这就是&ldo;自为&rdo;。统治者什么都不管,老百姓自己就会管,这就是&ldo;自治&rdo;。统治者什么都不给,老百姓自己就什么都有了,这就是&ldo;自足&rdo;。自为、自治、自足,这是老子的希望。自为、自治、自足,就自由。这是庄子的追求。

哈!这不就是所谓&ldo;小政府,大社会&rdo;吗?只不过,这样一种主张,并不能靠倒退来推行,而只能靠发展来实现。也就是说,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这种方案才是可能的。这就是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再说&ldo;道德之争&rdo;。

前面说过,道家主张&ldo;无为&rdo;的第二个原因,是&ldo;道无为而德有为&rdo;。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道是规律,德是方式。规律本身当然无所作为,方式却不能没有可操作性。问题是,在道家那里,不但道无为,德也无为,&ldo;上德不德,是以有德&rdo;么!相反,在儒家那里,不但德有为,道也有为。因为儒家的&ldo;道&rdo;,是&ldo;有为之道&rdo;。他们的&ldo;德&rdo;,当然也是&ldo;有为之德&rdo;。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说儒道之争是&ldo;道无为而德有为&rdo;呢?

原来,在儒家和道家那里,道与德有三重含义。一,道是规律,德是方式;二,道是远古,德是近古;三,道是理想,德是现实。道家认为,规律高于方式,远古好于近古,理想优于现实,因此取道不取德。儒家则认为,&ldo;大同之世&rdo;既然不复存在,&ldo;道的时代&rdo;既然已经一去不复返;那么,能保住的,也就是&ldo;德的时代&rdo;;能建设的,也就是&ldo;小康社会&rdo;。保住了德,也就保住了道。这种态度,无妨叫做&ldo;保德以求道&rdo;。儒家&ldo;保德以求道&rdo;,道家&ldo;取道不取德&rdo;,结果是道家极力推崇&ldo;道&rdo;,儒家极力维护&ldo;德&rdo;。道家取道,所以叫&ldo;道家&rdo;;儒家取德,就应该叫&ldo;德家&rdo;。实际上诸子百家的命名也不统一。道家和法家依主张(崇道或依法),名家和阴阳家依对象(研究名实或者琢磨阴阳),儒家依身份(儒者),墨家依创始人(墨翟),真是五花八门。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改过来。

取道与保德,有什么不同呢?前者理想,后者现实;前者大气,后者实在。取道,就是一种&ldo;要做就做最好&rdo;的理想境界。如果不是最好,就宁肯不要。这就是大气了。道家是向往&ldo;大&rdo;的。在《秋水》篇,庄子曾这样描述&ldo;大&rdo;的境界。庄子说:秋天,雨水随着时节降临(秋水时至),大小川流都汇入黄河(百川灌河),黄河之水变得非常之大。站在岸边和水中的沙洲上隔水相望,分不清对面的牲口是牛是马(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这时,黄河之神(河伯)就&ldo;欣然自喜&rdo;,认为普天之下的美都在自己这里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可是,当他顺着河流来到北海,&ldo;东面而视&rdo;时,却发现北海之水浩渺无边,远远望去,不见际涯。于是,河伯一改自鸣得意的态度,眺望大洋,对海神(北海若)发出感叹说:今天如果没到您的门口,那可就危险了。我将会永远被得道之人嘲笑呀(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ldo;望洋兴叹&rdo;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六儒道再评价(3)

听了黄河伯的话,北海若怎么说?北海若告诉黄河伯:海虽然大,却不是最大的。与天地相比,我们北海就像高山之上一块石头一棵树(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哪里就能算作&ldo;大&rdo;?四海之于天地,不过大泽一孔(垒空之在大泽);中国之于四海,不过大仓一粟(稊米之在大仓)。这样看来,则五帝的禅让(五帝之所连),三皇的纷争(三王之所争),儒家的忧患(仁人之所忧),墨家的操劳(任士之所劳),都小得像马身上的毛(毫末之在于马体)。至于伯夷自以为清高,孔子自以为博学,不也都像你从前一样,是自作多情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