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三岔口 周德东 > 第7章(第1页)

第7章(第1页)

每天进出庙宇的军人很多,男的女的都有,年龄都与小连和广智相仿。没一个礼拜小连就恋上了部队的女兵吴贞,跟在吴贞的后头,狗一样地追着跑。吴贞比小瑛子有意思多了,痛快果敢,飒爽漂亮,像京戏里的樊梨花,跟樊梨花比,小瑛子顶多像个秦香莲。

小连是个情种,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得有个人爱,情感不能有空缺。我想遂大概也是他后来频频地变换夫人的原因。不算死了的小瑛子,小连先后有过四任妻子,有的是离了,有的是牺牲了,四任妻子给他生了一大帮孩子,个个都是鼻孔朝天的&ldo;革命干部子弟&rdo;,到我们家来看我父亲都带着降贵纡尊的范儿。到了&ldo;文革&rdo;初期,有两个还来造过反,说我父亲在江西阻挡他爸爸参加革命,罪大恶极。后来他们的爸爸被关了,&ldo;干部子弟&rdo;便再不来了。一个个都老实了。

我对父亲与革命的失之交臂十分的不理解,父亲对此却很坦然,说即便当时知道红军后来要坐掌江山,他也不会跟着红军走。我说那就是对红军有看法,对红军有看法就是对革命有看法,就是落后,就是反动,可悲极了。父亲说他对红军没有度感,都是些很执著的年轻人罢了,父亲把打仗看作了小孩子过家家,就像我的哥哥们院里院外地跑,玩&ldo;官兵抓贼&rdo;,不同的是红军&ldo;官兵抓贼&rdo;的场地扩大了,人数增加了。我问父亲谁是官兵谁是贼,父亲说&ldo;调换着来&rdo;,谁抓谁是看运气,角色是随时转换者的。我说人家小连怎的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红军?父亲说小连是没有退路了,小连不敢回北平,小瑛子的命案在等着他,那个狐狸精一样的吴贞紧紧地勾着他,他的魂魄早随着吴贞走了。

这样说小连参加革命的动机一点儿也不纯,非但不纯,让人看着还有点儿那个……我是没有机会问小连,若有想必他的回答一定是&ldo;建立苏维埃,解放全人类&rdo;一类的冠冕堂皇。他会将许多细节抹去,使他的革命变得神圣化,笼统化,这是他后来一贯的把戏。

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见过吴贞,她到我们家来是了解小连参加革命前的一些情况,就是了解小连和小瑛子的情况,那时候她正准备和小连复婚。吴贞长得像电影演员,像《渡江侦察记》里头的地下党刘四姐。我一直怀疑电影里的那个南方女船工就是照着她的模样选的,抑或就是她演的,尽管她说她从来没当过演员。吴贞跟我的父母说话使用的是&ldo;你&rdo;,不是&ldo;您&rdo;,我看见母亲背过脸去悄悄地皱眉,父亲却不动声色地应对。为了报复。我对这位干部表嫂也不客气地称呼了几声&ldo;你&rdo;,立即遭到母亲的呵斥。母亲让我在表嫂跟前不能这样你我他仨的没规矩,得将表嫂称为&ldo;您&rdo;,我反驳说表嫂也不是长辈,她跟我的几个姐姐没有区别。母亲和我的话是说给吴贞听的,可惜的是她竟然没听懂,一张嘴还是你你的。吴贞走了以后父亲说,你们在客人跟前敲边鼓,这样不好,吴贞是南方人,南方人不讲这个,他们即便见了八代以前的老祖宗也只会说&ldo;你&rdo;。

母亲说,也就是碰上我罢了,要是遇上老姑奶奶,挑礼儿的地方多着呢,这婆媳俩有戏唱。

我说,娶了这么一个儿媳妇还不如娶小瑛子。

吴贞跟人说话的口气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是她在队伍里多年养成的习惯,就像当年她提着一桶墨汁到庙里来找小连,命令小连到街上去给红军刷标语一样,也不管小连愿不愿意,就把任务派给他了。小连对往墙上刷标语没有自信,我父亲也认为小连干不了这差事,以小连那狗爬一样的字,绝上不了景德镇的墙面。吴贞为什么不刷呢,因为吴贞根本就不认字,她的出身是南塘湾的童养媳。

事实上,景德镇当年那些&ldo;一切权力归苏维埃&rdo;、&ldo;红军是穷人的队伍&rdo;、&ldo;要吃饭当红军&rdo;的标语都是父亲替他的外甥写的。精于书画的父亲将标语写成了工整的柳体正楷,构体严谨,刚劲有力,体现出怹多年临《玄秘塔碑》的功力。父亲在写标语的时候,围观者甚众,老百姓不懂什么《玄秘塔》,可是看得出好坏,大约也是初次见识如此精湛的书法,人群中不时有喝彩者,&ldo;好手艺&rdo;、&ldo;好刷溜&rdo;、&ldo;好笔力&rdo;的夸赞在父亲的背后此起彼伏,让父亲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在京城之地,在各种场合,怹老人家当众挥毫的机会不少,却从没有过如此酣畅淋漓,如此气势磅礴,如此唱大戏一样地被人叫好。父亲的感觉好极了!

晚上,孙团长端着自己的碗加入了父亲和一明的饭桌,一碗稀粥,两块咸菜,团长的伙食跟和尚的不相上下。父亲跟前的荷叶包里有饭铺&ldo;金满楼&rdo;送来的卤肉和红烧鱼,是白天&ldo;金满楼&rdo;老板见了父亲的字,十分仰慕,特意送来的,想的是让父亲给&ldo;金满楼&rdo;换个名儿,写块匾。本来一明跟父亲吃得正香,一见孙团长上了饭桌,筷子便再不往肉上伸了。孙团长很自觉,也不吃包里的菜,父亲知道他馋,把包往他跟前推了推,又被他推回来。父亲说,你们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也不是针线。

孙团长想了想说也是,&lso;便不客气地夹了肉搁自已碗里了。

外面窑场炉火正旺,有火龙之地的景德镇夜晚一片红光,在红光中孙团长正式提出让我父亲跟着他干,说队伍中特别需要我父亲这样的文化人,说红军的不少领导都是留学外洋的有识之士,不是反动派宣传的&ldo;乌合之众&rdo;,不是土匪。我问父亲当时是什么态度,父亲说他被一根儿鱼刺卡住喉咙,咳咳地说不出话,难受极了。我认为父亲绝对是装的,当革命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怹袭来的时候,悠的表现竟是退缩,除了回避还是回避……父亲太软弱!

孙团长是聪明人,说我父亲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临时办个教写字的美术班,&iddot;将来部队再写标语也不愁没人。父亲想起在北平办国立艺专的事,都是教美术,教谁也是教,就答应了。孙团长很高兴,拉着父亲的手连声叫同志,说父亲以后就是革命队伍的一员了。我父亲很矜持,说临时帮帮忙罢了,他离革命还差得远。

父亲的美术班不像在北平艺专那样有教学大纲,那样正规,依了团长的要求是实用性质的。学员从连队里挑选,全是文盲,大字不识一个,父亲教这些目不识丁的兵写美术字,也算开创了教学史上的先河。我想,景德镇地区是没有红军标语留下来,若有,一定是工整的柳体和精致的美术字,有别于其他任何苏区的标语。这当与父亲和他的美术班有关。

父亲回忆,一九三0年红军在这一地区待过大半年,大半年中,父亲为这支部队培养了不少美术骨干,可惜,到后来存活下来的竟无一人。这段历史除了小连以外几乎没人能给怨证明,可就是小连也早对这件事&ldo;记不清&rdo;了,没能给我父亲写出一份证明材料来。

红军的撤退是突然的。傍晚,吃过饭,镇上的人都聚集在昌江边的场子上看戏,是外地来的班子演的《窦娥冤》,正戏开演之前加了武打的《三岔口》,当地人看《三岔口》比看《窦娥冤》上劲,主要是欣赏那场精湛默契的打斗。我父亲和孙团长也坐在人群中看戏,台上穿白衣裳的武生任堂惠和穿黑衣的武丑刘利华凭借一张小桌打得出神入化,难解难分,博得众人一阵阵惊呼。父亲对身边的孙团长说,你的仗要是打得这般天衣无缝就好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