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村,新建的学堂里面,老师正在给大家讲课,讲的内容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说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人很自然想起一本小说,一本由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此刻,学堂里讲的并不是关于那本小说的故事,而是讲钢铁是怎样锻炼出来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其实这本小说所讲的和真实的炼铁非常的像,只有在千锤百炼之中才能锻炼出钢铁来。
让孩子了解基础炼铁和炼钢知识能够让他们学到不少知识,虽然他们只能听个大概,但至少能留下一点印象,为了增长见识而学习。慢慢培养他们的兴趣,一个学期的学习快结束了,学堂组织了一次考试。
考试的科目有:拼音、算数和古诗词,还有基础化学和物理知识。
另外,学堂还向大家传授了制盐的有关知识。
食盐,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盐在农牧渔业中有广泛用途,在古代社会,盐铁是国家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给孩子们讲述制盐的方法,并告诉他们盐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加碘盐的由来。
现代社会,大家都知道了碘的重要性,然而实际上食盐本身并不含碘。
碘盐是指含有碘酸钾氯化钠代的盐,盐本身不需要加碘,但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缺碘,缺点会引起碘缺乏病,所以国家就强制给食用的氯化钠食盐中加入少量的含碘盐,所以现在在商场上能买到带有加碘盐标志的盐。
孩子们学习了制盐的几种方法:
第一种叫做煎熬法:煎熬法的工序为先制盐卤,然后熬盐。
首先是制卤(刮泥淋漏),摊泥以咸泥置漏碗中,待其咸质沥尽,乃用铁锹掘出,堆积于漏碗四周,此谓淡泥,亦称生泥。
堆积既多,遇天气晴和或西风劲吹时,用担箕挑至盐田间,重铺田面,让海水流入盐田,其盐份即被淡泥吸收,日晒风吹,水汽蒸发,盐份吸引而上,田面色白如霜,故称白地(即盐花)。
刮泥待盐田泛白后,以两手压平拖刀腰,依拖刀之架,倒退而行,将田面的浮泥刮起成片。抄泥刮起之泥,干湿不匀,日晒使干,再由两人背拽搔扒,反复抄动,使其干松。
集泥泥皆干松,便由两人对引裁板,使泥土集成一直线形,每线相距约3。5米,以便于挑土。
集泥大多由妇孺操作。挑泥将咸泥兜入土箕,肩挑至土基中央,堆积如阜,称为泥蓬,压使极坚,成尖锥形,使雨水不致渗入,随时扒入漏碗,担水沥卤,此谓泥堆。
治漏漏碗的底,先铺以一层干藁或棱毛,再将泥蓬的咸泥放入,使之与口平,用两脚踏实,更以爬覆平整,光洁如镜。
淋漏治漏完成后,用担桶自渠中汲取海水,倾注漏碗,隔数小时或半日,盐卤由漏底经草藁或棱毛淋入竹管,泻至卤缸。藏卤卤缸满后,用卤吊汲取,倒入担桶,挑藏于他缸或卤桶,以便煎熬之用。
煎熬用铁盘煎盐,铁盘为长方形,由厚约一寸的铁块3~8块合成。接合处以石灰填塞。
架于尖灶之上,再用带形竹篾编成的,围在铁板四周,竹内外及竹与铁盘接合处,亦以石灰涂抹,这谓砌盘。
铁盘的一端靠近火门,其后端灶上。尚有余地,则纵向排列铁锅2~4口,称为温锅。
盘砌成后,将卤从卤桶用竹溜泻入盘中,同时注满温锅,便将柴火投入火门开煎。温锅内的卤烧熟后,交换吊入盘巾,再把冷卤注入温锅。
如此反复进行,盘中盐卤水分蒸发,盐份渐次结晶,再加高温度,使盘中苦卤全部熬干,此时盐已制成,用盐锹抄入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