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何不利用这个特长,开一家做衣裳的店铺呢!
沈凌有了这个念头后,就对着布料比划起来。她虽然没有学过服装设计,但是做了这么多年衣裳,比那些专门做衣裳的裁缝也不差了。就是不知道现在的流行趋势是什么,毕竟陆萍一直生活在乡下,而乡下女人们在衣着上又不是太讲究,不能给沈凌什么参考。
沈凌只得依照陆萍原来的衣服,简单裁剪了一下,然后准备缝制的时候,在细节之处做一些小的改动,让衣裳更为贴身一些。
三天以后,衣裳就做好了。正值沈凌娘家那边过庙会,沈凌征求了一下卫太太的意见,就坐着驴车回了娘家。
作者有话要说: 当年文学史学到鲁迅的时候,教我们的老师说了很多鲁迅发妻朱安的事,当时就特别同情她。
第71章
沈凌的娘家是江浙一带典型的一个小镇,庙会那天,镇上的仙女庙前就像是集场一样,处处都是货摊,吃、穿、用、耍应有尽有。
陪同沈凌赶庙会的是她的嫂子还有几个堂姐妹,几人簇拥着沈凌立在一个杂耍摊前,看场中的人耍猴。沈凌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民间表演,不由看的津津有味。
接下来,她们一行人又看了半个多时辰的戏,沈凌听不懂戏文唱的是什么,她的注意力在那些周边摆着的摊位上,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民间小吃。
在沈凌吃了两块糕和一串糖葫芦后,一行人又去了庙会的货摊前。沈凌的嫂子想买一件窑货,就在一处货摊前停了下来。
嫂子徐氏蹲在摊前选砂锅,沈凌和几个堂姐妹在边上等她。几人正说些闲话,就听后面有人说道,&ldo;你这件衣裳上绣的花纹真好看,是在哪做的啊?&rdo;
沈凌身上穿的是其中一块杏黄色春绸做的夹袄夹裙。夹袄的腰身处稍微收了一下,下摆袖口处则用金色缎条滚边。裙子上则绣着一种淡绿色的小花,疏疏淡淡的点缀在上面,看上去清新雅致。
她穿这身衣裳纯是出于爱美的天性,如今听到有人赞叹,便转过头,看见是一位年轻的少奶奶,头上戴着金簪,穿着海棠红的对襟衣裳,身后还跟着几个下人。
沈凌客气的答道:&ldo;当不起你的夸奖,这衣裳是我自己做的。&rdo;
那位少奶奶不禁好奇的打量了她一眼,然后试探的问道:&ldo;你这衣裳上绣的小花,可不可以描个花样给我?我可以付你银元的。&rdo;
沈凌就笑了笑:&ldo;对不住,这花样我以后还要留着做衣裳,不能给你。不过你若实在喜欢,我倒是可以帮忙缝制一套这样的衣裳。&rdo;
那位少奶奶要来花样本就是为做一身这样的衣裳,如今听到沈凌可以帮忙缝制,当即喜出望外,&ldo;那就这样说好了,我也有块杏黄色的缎子,比着这个做一套袄裙,至于报酬,就比着城里的裁缝来,你看如何?&rdo;
沈凌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两人交换了双方的地址,约定了时间,那位少奶奶就带着下人们走了。
沈凌接了这单生意后,再没了逛庙会的兴致,在娘家只待了两天就匆匆返回了卫家。
第三天,许少奶奶依约让人送来布料并她的尺寸,沈凌告诉来人让她五天以后再来。这一番来往,自然被卫太太问起,沈凌就实话实说,告诉了卫太太实情。
卫家在当地只算得上小有薄产的人家,一年的出息全靠祖传的几十亩地。又要供卫临在学堂念书,是以卫太太有时也带着吴嫂替人家做一些针线活。
如今听见沈凌替许家的女眷做衣裳,卫太太记得那许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就放下了心,叮嘱了沈凌几句,回房去了。
沈凌花了三天的时间将那套杏黄色的夹袄夹裙做好,剩下的那两天时间则另外用一块淡绿色的料子做了一件对襟长褂,上面绣的却是白色的蒲公英。
许少奶奶派人带着银元过来拿衣裳时,沈凌告诉那人,那件对襟长褂是她额外赠给许少奶奶的,希望她能替自己多介绍几个客户。
那人拿着衣裳走后,沈凌将钱袋的银元倒出来一数,一共有十块。虽然这点银钱在她看来,根本不算什么,但是毕竟是自己依靠双手得来的,也就十分高兴。将银元仍旧放进钱袋,收到箱子里。
过后几天,许家少奶奶那边并未派人上门,沈凌索性将自己穿过见过的衣裳捡那些样子雅致的通通画到纸上,然后再加以修改。
卫临的大姐给的布料里除了那块杏黄色的春绸,还有一块藕色的缎子和一块轻灰色的春绉。
沈凌打算用那块藕色的缎子做一件对襟褂子,上面可以用银线绣几丛兰叶,至于花瓣花蕊则可以缝上细碎的米珠拼成相应的图案代替。
而那就轻灰色的春绉,沈凌则用它做了一条百褶裙,颜色正好配藕色的对襟褂子,至于在款式方面,沈凌也借鉴了现代的样式,进行了一番修改,比旧式的百褶裙要稍微合身一些。
这两件衣裳做好以后,沈凌就借口有事和卫太太说了一声,穿着这两件衣裳由吴嫂陪着去了城里找陆萍的一个表姐。
陆萍这个表姐嫁给了城里的一个商户,是陆萍的亲戚里唯一一个有钱人。沈凌觉得与其等许少奶奶给她介绍生意,还不如自己主动去找几个潜在的客户。
陆萍的表姐冯梅,就是她的第一个潜在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