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蒙古语研究
韩国学者成百仁先生在内蒙古大学第三届国际蒙古学讨论会上发表题为《韩国的蒙古语研究》,在2001年第3期的《蒙古学信息》上,穆仁先生将其论文翻译成中文发表。韩国的蒙古语言研究可分为两个部分,古代蒙古语言研究和现代蒙古语言研究,前者是以书目学、历史、比较文学和比较语言学为主,后者则将研究重点放在主流蒙古学研究资料上;前者的研究课题主要来自历时音系学、借词现象等,旨在弄清韩国语和蒙古语之间的亲合关系,而后者之研究范围扩展到包括词素句法和语义学内容,对《蒙学三书》和其他古代蒙古文献的研究旨在弄清韩国语与阿尔泰语系之间的亲合关系,进而澄清韩国历史之源起问题,而现代蒙古语研究所描述和解释的现象,严格地来讲都属于蒙古语族自身的问题。
蒙古学研究之五
更新时间:2005-7-2310:51:00
字数:9988
近代第一份蒙文期刊
内蒙古图书馆的忒莫勒先生在2001年第3期《蒙古学信息》上发表题为《〈蒙话报〉研究》的文章,介绍和评价了近代第一份蒙古文期刊。《蒙话报》是1908年吉林省调查局主办的,其宗旨是:&ldo;以开发蒙民知识为目的,籍以疏沦蒙情而宣扬上德,兼为调查各蒙旗政俗之补助。&rdo;体例&ldo;采辑各种论说暨内政外交之有关蒙古事项,以及浅近学说,足以启迪蒙民智识者,用通行之蒙古语编演,之间亦插入图画&rdo;。内容分谕旨、中外要点、论说、奏牍、时事要闻、演说、浅近学说、市价、杂俎、附录等10类。每月出版一期,逢十五日发行,每期出版600份,分送吉林所属蒙旗各地之蒙古人民,不取报资。吉林省调查局总办兼任该刊总理,除汉文编纂由本局局员兼任外,有蒙文书译员、蒙文助译、汉文书记和画师。《蒙话报》的存世情况,国内内蒙古图书馆存有完整的第25期,另外报道还存有第5期(未见原件),内蒙古图书馆还存有第7和27期的残书。国外前苏联列宁格勒亚洲研究所图书馆存有第5-6、7-9、16-17期。该刊虽然以报为名,从其内容看,实为一政治性很强的综合性期刊,颇有些政府公报的色彩。
蒙文的信息处理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院的华沙宝教授在2002年第1期《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上发表题为《关于蒙古文信息处理工作》的文章,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蒙古文的信息处理工作的基础上,阐述蒙文信息处理工作中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至今没有解决的难题。正确理解在信息处理工作中的人力、物力投入,面对遇到的难题,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通过对现有蒙文的改革,使蒙文信息处理工作更加适应时代的步伐。文章有:1、蒙文信息处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2、取得成绩的原因和存在的困难;3、对蒙文信息处理工作的意见。
蒙古包装饰的意义
蒙古国立大学的南丁毕力格先生在2002年第1期《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上发表题为《蒙古包装饰图案的象征意义》一文,阐述蒙古包装饰的象征意义。蒙古包主要是由支架和围毡构成的,图案也在支架和围毡上。作者通过民间文学的婚宴祝词、贺词等,总结出蒙古包装饰的特点:1)抽象地描绘山、水、云等自然景致;2)描刻猛兽、擒类;3)表示祝福。
蒙古族的纪年
内蒙古赤峰师范专科学校的宝音初古拉先生在2002年第1期《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上发表题为《浅谈蒙古族的支干纪年习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蒙古族运用过十二生肖法、五色法、五行法、六十循环法、汉族的天干地支、汉族的朝代、蒙古朝代等纪年方法。
古代农耕和游牧经济文化类型
农耕和游牧是两个大的经济类型,它在中国经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西北民族学院的贺卫光副教授在2002年第1期《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农耕与游牧:古代中国的两大经济文化类型》,阐述了农耕和游牧两大文化。中国古代存在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文化类型。游牧文化是与农耕文化相对存在的文化系统。形成两大文化类型的主要原因不仅是生态环境,还有中国古代传统的&ldo;重农抑商&rdo;思想和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特有的中原为&ldo;中心&rdo;的思想。从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关系的角度而言,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
战国时代不同文明对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影响
学术界对活动在蒙古高原的北方各族古代历史和内蒙古地区近现代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古代中原国家在今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却研究的不多。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的张久和研究员在2002年第2期《内蒙古大学学报》上发表题为《战国时代燕、赵、秦诸国对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经略和管辖》的文章,阐述古代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在内蒙古碰撞交汇。内蒙古地区是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交互影响、彼此吸收、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场所。燕是周在北方的一个诸侯国,强盛时期占有今河北、辽宁大部和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的部分地区,前300年后,燕王用从东胡回来的秦开率兵击东胡,东胡败,北退千余里,燕国自秦开向北击走东胡,修长城,置郡,移民屯兵戍边。战国时代的赵国,强盛时期大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南部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赵国是在赵武灵王时期把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的。赵国进入今内蒙古境地后,修筑了长城、建立了城镇。赵武灵王死后,赵国在内蒙古的管辖能力逐渐减小,前222年,赵国全境归秦国。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强国,占有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方。秦国在今内蒙古地区也有长城、郡、县等管理机构。此后,历史上的内蒙古地区一直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反复拉锯争夺的地带,也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互影响、彼此吸收、民族融合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