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穆拉韦约夫带领武装船队,前往瑷珲,7月21日,穆拉韦约夫到达瑷珲对面的海兰泡,在这里举行了大礼拜堂的奠基仪式,据俄国的随军神甫宣称,基督耶稣也主张用刀剑去传播基督教。奠基礼之后,穆拉维约夫索性将此地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并且报告俄国政府,说:&ldo;结雅河是阿穆尔河的主
要支流之一,乌斯特一结雅村位于结雅河同阿穆尔河汇流处,地理条件特别有利,而且满洲居民人烟稠密,所以此地在战略上和商业上均有重要意义,它具备迅速顺利发展的一切条件&iddot;因此,我认为应该在这里建立一座城市。&rdo;穆拉韦约夫已经决定将海兰泡永久划入俄国版图。
7月22日,穆拉维约夫一行在两艘武装快艇的护卫下旋舶于暖辉。他显得十分自信,昨天在给武装部队司令卡尔萨科夫的信里谈到:&ldo;前天,我终于到了这里,途经各哨所时,我很少停歇,有些哨所是在夜间通过的,并未停船。但你则应每哨必停,给新来的移民指定驻地,昨天将军(指奕山)从齐齐哈尔来到援辉想和我谈判,今天我要接见副都统(指胡逊布)。一般说来,满人都非常愿意和我闲谈。&rso;梦这就是说,穆拉维约夫在一路上巡视了所有俄方武装据点,而且布署了大批新的武装移民,在事实上己经占领了黑龙江圳北的地区,谈判的内容不过是逼迫中方接受这一不合法的既定事实而已。
翌晨,即6月23日,中、俄谈判在瑷珲城内正式开始。穆拉维约夫抢先重述了他在历次向清国朝廷复文的主要观点,结论是&ldo;必须沿阿穆尔河划定两国边界,办结此事于两国都有好处&rdo;。他又补充道:&ldo;清国朝廷当前尤须尽快了结,毕竟,我们两国共同的敌人是英国人。&rdo;
奕山说道:&ldo;两国自康熙朝立约划界,素无相犯,何故毁约?&rdo;
穆拉韦约夫质问道:&ldo;既然彼得大帝式已经划界,为何我在阿穆尔河北岸见不到一个清国士兵?为何我们在阿穆尔河自由航行而你们不加阻止?&rdo;
&ldo;胡说,我明明阻止你们,你们强行抢关通行。&rdo;胡逊布驳斥道。
正文37熊掌(三)瑷珲谈判
更新时间:2011-9-159:01:59本章字数:2200
当天的会谈不欢而散,穆拉韦约夫邀请奕山参观自己的旗舰额尔古纳号。据奕山后来奏报:&ldo;罗刹开枪放炮,火光明亮,声威赫赫,其余各船,载有鬼兵二三百人,一旦言语不和,罗刹即要逞凶,便是意料中事。&rdo;
晚上,奕山召集部属商议:&ldo;哎,坚船利炮,又是坚船利炮,这可如何是好?&rdo;
&ldo;制军,不如打吧。&rdo;胡逊布说道,&ldo;我听说,罗刹鬼眼睛发蓝,白天看不清远处的东西,无法瞄准。&rdo;
&ldo;胡说,英夷腿还不能打弯呢。&rdo;奕山呵斥道。
第二天,俄方正式向清方提交了条约草案:
1。两国以阿穆尔河为界,阿穆尔河左岸至河口属俄国,右岸至乌苏里江属中国,其次,以乌苏里江至其发源地,再从发源地至朝鲜半岛为界。
2。在两国界河上,只准两国船舶航行。
3两国界河沿岸准予自由贸易。
4,阿穆尔河左岸的中国籍居民,于三年内移居右岸。
5重新审订旧条约(通过双方特派的官员),就涉及两国利益和荣誉的各种事务制定新章程。
6。本条约为旧约的补充。
穆拉韦约夫的副官如此记录谈判过程&ldo;此后,总督每日早晚或同副都统会晤,或同首席通事以及其他人员会晤。每次均会谈三、四小时之久。中国官员为了使对方信服中国的声望,信服中国人无可争辩地优于其它民族,施展了种种狡猾手段,实难用笔墨来形容。但是他们却无法始终扮演这种角色,无法掩饰他们木身虚弱无力,他们的国家处一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害怕我国联合英国(中国人与其说不喜欢英国人,不如说是惧怕他们)共同反对他们。&rdo;
7月26日,穆拉韦约夫下达了最后通牒,&ldo;次日不签条约,就不让江左屯居户及耕地存在。&rdo;沙俄将单方面驱逐海兰泡的居民。
奕山和胡逊布屈服了,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退路。
当晚,胡逊布来到海兰泡穆拉韦约夫的营地,痛哭流涕,苦苦哀求,希望:&ldo;不要在条约中说&lso;划界&rso;一词。&rdo;
&ldo;为什么?&rdo;穆拉韦约夫问道。
&ldo;私定国界,在我大清是死罪。&rdo;
&ldo;嗯,对呀,我没有给你们时间获得京师的授权。&rdo;穆拉韦约夫善解人意的说,&ldo;那么,就改成&lso;阿穆尔河左岸至海为俄国所属&rso;好啦。嗯,还可以加上&lso;为了抵御外国人&rso;,这样就顺理成章了。&rdo;
于是条约的第一条就改成了&ldo;为了抵御外国人,阿穆尔河左岸至海为俄国所属&rdo;。
&ldo;乌苏里江属于吉林将军管辖,我们黑龙江没有谈判的权利。&rdo;胡逊布接着说。
&ldo;唉,我也是不通情理的啦,这样吧,改成&lso;乌苏里江到海的地区,由吉林将军谈判解决。这样你们就没有责任了。&rdo;
穆拉韦约夫实际上另有考虑,他在给沙皇的文件中说:&ldo;一旦有必要,可以对这句话作出对伐更为有利的解释。&rdo;也就为进一步的侵略留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