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袁世凯的机会
一、袁的再起
满清对于汉人的成见,牢不可破,经戊戌政变而益深,革命党、维新派固为所仇视,袁世凯亦屡遭裁抑,以至罢黜。袁生报复之念,其他中央大臣及地方大吏中的汉人,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离心离德。辛亥革命期间,督抚将军除少数身殉者2外,不是逃走,便是附和,加速了清政权的崩溃。
----------
1十一月二十二日,尹昌衡杀赵尔丰。一九一二年三月,重庆军政府并入成都,都督仍为尹昌衡。
2真正殉节的为旗人,如闽浙总督松寿、福州将军朴寿、西安将军文瑞;汉人死难的仅山西巡抚陆钟琦及先逃而后自尽的江西巡抚冯汝骙。
袁世凯罢斥后,踉跄出京,回河南彰德(安阳)。彰德是河南境内距离北京最近的大城,为京汉铁路经过之地,交通便利,消息灵捷,奕劻、徐世昌、那桐始终和他保持联络,袁的长子克定仍任官北京,有如坐探。
满清权贵久为革命党的声威所慑,武昌的警耗更令怯懦的载沣、无知的隆裕太后、昏庸的奕劻及向未经过大事的载泽、载涛辈张皇震愕。十月十二日,一面将瑞澂革职,&ot;带罪图功&ot;,一面派陆军大臣荫昌剿办。陆军编配三个军,每军约两镇。第一军当前敌,荫昌自统,第二军警戒直隶、山东,由军谘使冯国璋(一八五九至一九一九)督率,第三军驻守近畿,由军谘大臣载涛督率。第一、第二军以北洋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镇组成,第三军以禁卫军及京旗改编的北洋第一镇组成,有如御林军。荫昌为旗人,曾留学德国,而短于才学,载涛不知军旅,毫无战争经验,冯国璋惟袁世凯的马首是瞻。
四川争路风潮扩大,奕劻已有意起用袁世凯。现在时机到了,先向袁世凯问计,再与徐世昌、那桐向载沣及隆裕太后劝说,北京公使团亦谓非袁不能平乱,言官复以为请。载沣、隆裕及诸亲贵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应允,以救燃眉之急。十月十四日,授袁为湖广总督,另以岑春煊为四川总督,均督办剿抚事宜,不无以汉制汉之意。岑无所凭藉,袁则大肆施展。命令发布之日,袁的左右劝他不可重作冯妇,否则乱事一平,有性命之忧。袁成竹在胸,明知清廷目前非他不可,但湖广总督的职位,并不能使其满足,称病请辞,以退为进,希望取得更高的官秩,更大的权力。诏促力疾就道,有权节制调度长江一带水陆各军,并由徐世昌至彰德面促。袁提出六项条件:一为明年即开国会,二为组织责任内阁,三为宽容武昌事变人员,四为解除党禁,五为总揽兵权,六为宽予军费。总之,不外独握军政两权,凭他自主自为。十月二十一日,清廷准添募一镇,拨款四百万两。二十五日改派冯国璋充第一军总统,段祺瑞(一八六五至一九三六)充第二军总统。二十七日,授袁为钦差大臣,召回荫昌。三十日,袁自彰德赴湖北督师。
在日本学习军事的中国学生,参加同盟会的不下百余,不少人供职陆军部、军谘府。一九〇八年袁罢职后,他们乘机劝说亲贵,引用他们的同学,借以削弱袁在军中的潜势力,正中载涛辈的下怀,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遂得分任统制、协统,掌握了一部分北洋军兵权。1袁南下之前,湖南、陕西、九江已经独立,十月二十九日,山西独立,同日驻扎北京以东滦州的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联合驻扎奉天的第二十混成协统领蓝天蔚要求速开国会,组织非皇族的责任内阁,擢用政治犯,声言&ot;军情浮动,向背可虑&ot;。清廷在直接军事威胁之下,全部照允。十一月一日,袁世凯代奕劻为总理大臣,又取得了政权。
屯兵北京以南石家庄的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以袁为革命劲敌,与张绍曾及山西阎锡山联合,准备北取北京,南袭彰德,断绝袁的后路。十一月二日,截留运鄂军火,要求速停战争,这真是清廷与袁的生死关头。五天之后,吴忽被刺殒命,张绍曾的兵权解除。2北京化险为夷,袁的地位无恙,转与革命军周旋。
二、清政权的转移与英美的助成,日本的企图
清廷之起用袁世凯,是要他出力效忠,荡平叛逆。袁所采取的为两面政策,对清廷乘机要挟,对革命军软硬兼施。他不是六十年前的曾国藩,情势亦和六十年前大异,深知清廷的威信尽丧,命运已不可挽回。他纵能一鼓而下武昌,北洋军不过数万人,实难望迅收戡定全局之功。倘旷日持久,左支右绌,势将穷于应付,进退失据。当他南下之时,他对他的一位亲信说:&ot;余甚稳健,对革命党决不虐待。&ot;这位亲信亦劝他&ot;凡事留有余地&ot;。所谓留有余地,不只是对革命军要适可而止,对清廷亦不轻于推翻,始可操纵自如,予取予求。
革命军壮志如虹,须先施之以威,挫其锐气。十月底,袁军获胜,十一月二日,夺回汉口。袁以为革命军或可就范,遣使致书武昌言和。革命党对于袁与清廷间的矛盾,及袁的野心,至为了解,乘机动以利害,劝共同反清,谓&ot;我军(革命军)声势日大,执事爵位日高一日。倘鄂军屈伏于满清,恐不数日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矣。执事犯功高震主之嫌,虽再伏隐彰德而不可得。隆裕有生之日,戊戌之事一日不可忘也。……须知当仁不让,见义勇为,无待游移&ot;。果能&ot;返旆北征,将来大功告成,选举总统,当推首选&ot;。所言虽洞见袁的肺腑,指出他的心病,但在他尚未全局在握之时,他不会立即出此行动,必须待时机成熟,水到渠成,顺利地取代清的政权,同时确保总统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