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近代中国史纲读后感800字 > 第193章(第1页)

第193章(第1页)

三、苏俄、中共与孙中山、吴佩孚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与俄国革命党人曾有过接触。辛亥革命时,列宁对于孙的思想亦颇称许。十月革命后,孙去电祝贺,翟趣林覆电,盼中国人民与苏俄共同反抗帝国主义,未能递到。一九一九年三月,莫斯科向广州军政府提议合作,并无反应。五四事件发生不久,国民党报刊开始介绍社会主义。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亦于是时发出。一九二〇年六月,侨俄华工会邀孙访俄,当系共产国际授意。七月,电请孙与中国各界要求中国政府承认苏俄。共产国际大会议决与被压迫国家的革命势力联合,使其参加推翻帝国主义事业。时吴廷康正在推动组织中国共产党,曾与孙在上海相见。十月,孙准备回粤,重建政府,翟趣林来书,商谈贸易。一九二一年八月,孙覆以地理隔阻,尚不能建立商务关系,惟盼有私人接触。中共全国代表大会表示,愿以共产主义立场,赞助国民党的革命,但不得与共产党的革命混为一谈。马林希望中共与国民党合作,首与国民党的要人张继商议。十二月,经广州至桂林访孙中山,劝容纳共产党员,与共产国际联盟.建立革命武力。孙对俄国革命虽表重视,不过列宁的主张不尽和他相同。此时他志在北伐,如果联俄,英国必然不喜,势将阻挠他进军长江,但他对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则颇感兴趣,因允于在道义上联络。

----------

1出席共产国际的为张太雷,出席少年共产国际的为何梦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一称远东劳工大会,意在对抗华盛顿会议,中共代表为张国焘、蔡和森、瞿秋白(《北京晨报)记者),及留学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刘少奇、彭述之等。国民党无政府主义者与其他团体亦派人参加,共计三十余人。

苏俄以见摈于华盛顿会议,一九二二年一月,自行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孙中山亦以美国拒绝他派代表参加华盛顿会议,为明了苏俄实况,在与马林会晤之前,已派张秋白出席莫斯科的会议。共产国际书记齐诺维夫(zoviev)在大会报告,主张中共与非无产阶级的革命党联合,对抗资本帝国主义者,警告国民党对美国的妄想。列宁接见张秋白及中共代表张国焘,讨论国民党、中共合作的可能。二月,翟趣林致书孙中山,重申苏俄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与愿望。四月,少年共产国际代表达林(sadal)到粤与孙续商,仍无结果,但孙对香港海员罢工的援助、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及全国社会青年团代表大会之在广州举行,足证孙对中共态度的友善。

一九二二年六月十五日,中共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说是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广州政府不禁阻劳动运动等事,都是拥护民主政治的证明。中共的主张共有十项,其中之一即是与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社会主义各团体建立联合阵线反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显然是追随共产国际的步调,放弃了对其他政党的排斥态度,实为策略上的大转变。七月十六日,中共第二次全国代会大会在杭州西湖举行,时党员一百二十二人,出席代表十二人,讨论的中心,为与国民党合作问题。决议是号召无产阶级与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参加民族革命,与国民党暂时联合,但并不放弃共产党的组织,仍独立的为无产阶级奋斗。宣言中明言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打倒军阀,打倒国际帝国主义。大会选出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谭平山、蔡和森、高尚德为中央委员,陈续任总书记。不久马林又自莫斯科来上海,在他的要求下,八月初,中共中央委员举行会议。马林提议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作有组织的结合,不赞成联合阵线。陈等一致反对,马林谓此系共产国际所决定,必须尊重。陈等唯有服从,惟国民党须依民主原则改组。

掌握国民党兵权的陈炯明是属于无政府派,据说一九二〇年四月,苏俄代表前来漳州与晤,是否果有其事,虽不敢必,不过就日后陈独秀之出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看来,中共与陈炯明实有相当关系。一九二二年四月,陈炯明与孙中山失和,决裂在即,陈独秀于孙、陈之间,何去何从,犹疑不定。及陈炯明对孙实行叛变,中共始决定与陈炯明断绝关系。请孙中山召开革命团体会议,原因是陈炯明的声望无法与孙同日而语。

孙中山讨伐陈炯明不成,在赴沪船中,考虑今后动向,认为必须改弦更张,争取外援。联德尚无眉目,惟有联俄。八月中旬,孙到上海,陈独秀、马林及越飞的代表先后来见,所谈当不外联俄、容共,容共则为联俄的第一步。五四以来,孙对于青年动态极为注意,他之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一九一九年十月),目的即在扩大基础,现在愈感有此必要。八月下旬,首准陈独秀、李大钊加入国民党。九月,设置国民党改进委员会,及改进方案起草委员会,陈独秀及到过苏俄的张秋白均为委员。

苏俄于联好孙中山外,对于新近崛起的直系强人吴佩孚亦至为重视(见509页)。李大钊及直系政客孙洪伊与吴的政务处长白坚武均有交谊,透过他们的运用,吴允由李推介得力之人,组织铁路工人,排除交通系梁士诒的势力,免为奉系所用。1直奉战争时,中共领导下的京汉铁路工人助吴运兵,颇称得力。战后有六名中共重要党员,分任京汉、京奉、京绥、津浦、正大、陇海铁路密查,吴复通令保护工人,更给中共以不少方便。中共称道他是反日者,&ot;倒张(作霖),去徐(世昌)是差强人意的事&ot;,是一个&ot;较进步的军阀&ot;,并推动吴与孙中山的合作(见481页),一九二一年一月,共产国际代表已与吴会晤,此人或者就是吴延康,介绍人为李大钊。一九二二年八月,又有苏俄记者到过洛阳,受到吴的欢迎,李本人亦数至洛阳。十一月初至十二月初,共产国际举行第四次大会,陈独秀率代表参加,会中曾讨论联吴、联孙问题。共产国际要人拉狄克(kradek)的报告,提及中共对吴的支持,谓吴系中国联合阵线必需的人物,似乎认为他的重要性在孙之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