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证明,这一改变是正确的,原先所开探沟,其中一条就从后来发掘的47大墓上,经过而一无所获,而47大墓的发现,是当时云南青铜时代考古史上,发现的最大的竖穴土坑墓。
后来这个记录,在山上不断的被打破,也正因为有了47的发现,才丰富了人们,对李家山古墓群的重新认识,一下把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推向了。
佘巳火说到这里,起灵笑着说道:&ldo;要求开探方的人,就是你这个认死理的人吧?&rdo;
佘巳火笑了笑说道:&ldo;随着t1‐t3探方的相继布下,发掘工作变得有序可循了,民工的调配使用也灵活自如了,考古队在现场、还培养了几个民工骨干,让他们初步掌握了寻找墓坑,组织清理的技能,为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以此作为一条成功经验,在日后的工作中一直坚持下来了。
以28为代表的、一批中小型墓葬相继发掘出土,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器型以兵器居多,装饰品很少,未见铁器和铜铁合制器。
在这次发掘中,这类墓葬属于时代较早的一类,应该在汉武帝在云南设置郡县之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汁原味的滇文化的东西,可惜的是,这一次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大型墓葬。&rdo;
1991年12月底,在t3探方东北角处,发现一条若隐若现的直线,一直延伸到探方外,为了判明该线走向,是否是墓圹线,决定向东北两面扩方。这一扩,另一条直线也扩出来了,两线呈水平状,间距39米,有了直线,如无转角,也无法确定墓坑。经过认真细致地工作,最后终于找清了47墓的、开口层位及墓坑范围。
这里需要说上一句的是,正是因为此墓的成功辩识和发掘,为后来李家山即将出土的几个大墓、提供了经验和线索,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47的成功发掘,也就没有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殊荣。
47长39米,宽4‐486米,墓坑挖掘规整,在李家山古墓群中属大型墓葬。按墓坑大小、深浅、费工耗时及随葬器物的、丰富程度等情况推测,这次李家山发掘的几座大墓的墓坑,在墓主人死前就已经挖掘修整完毕。
顺着墓坑范围向下掘,当掘到离墓口深约1米多的时候,填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姜黄色的夹石填土,当地俗称&ldo;五花土&rdo;。究其原因,是墓室已深入泥质灰岩之中‐‐古人把墓坑挖在了岩石之中,形成了石室墓。
这里出土的几座大墓都是这种情况,这是在其它滇文化的几个重要墓地,如晋宁石寨山等地所见不到的,成了这次发掘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就是说,这些大墓完成回填之后,在填土上另掘一圆形土坑,坑内置几百至上千公斤不等的一锥形巨石,石尖朝上,68在巨石下还殉葬着一只鹿。
李家山并不产此类石材,而是从附近某处运上李家山的,关于锥形巨石的作用,说法不一,有人说这就是中原地区的积沙积石墓,我们认为它起到的作用,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墓碑,表明此地已有墓主。
继续下掘,土色逐渐变为褐色,我们于是叮嘱民工、小心谨慎的往下挖掘,当不见姜黄色填土时,最后在墓坑的东西两端,出现了执伞铜俑头顶的发髻。
众人高悬的心终于放下来了,这是李家山古墓群发掘至今,经正式发掘出土的第一大墓,而且没有被盗过。
说到这里,一直死气沉沉的佘巳火,终于露出了笑容,接着说道:&ldo;再往下掘约30厘米后,开始露出坍塌的椁板,当把椁板上及其周围的填土、慢慢地剔出之后,沉睡千年的瑰宝,逐一的开始显露出来。&rdo;
李家山挖出大墓、挖出&ldo;金娃娃&rdo;的消息不径而走,每天上山看热闹的人是络绎不绝,多的时候达到几千人之众,以至于在山上、临时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市,有饮料、水果之类的出售。
为了发掘工作的顺利和防范于未然,江川县政府、公安等部门,组织了20多人的保卫队伍,日夜不停的在山上和山下巡察。
47坐西向东,墓东西两端的执伞跪俑,以及墓主人头端的立牛贮贝器、铜鼓,由于器形较高大,最早显现了出来。随着清理工作的深入,棺、椁也全面揭示出来,丰富的随葬器、有规律地分层放置于棺、椁之间。
椁上置两付棺,分主、副棺,主棺系整块宽大木板制成,顶端隆起,呈一个枕状,上面残留着许多的头骨碎片。
这和滇国早期贵族墓有别,早期的大墓墓主人,头下是一个呈马鞍型两端上翘、并铸有圆雕图案的青铜枕。
主棺上面覆有&ldo;珠襦&rdo;,底板上留有清晰的麻绳痕,纵9横19道,不知其用意何在?
听到这里,起灵咧着嘴笑道:&ldo;这也是问题,这么简单的东西,你们工作组的水平太低了吧?&rdo;
佘巳火看了看说道:&ldo;你说是什么意思?&rdo;
起灵一本正经的说道:&ldo;一九得九,九九八十一,三下五除二,等于一百七十一。&rdo;大家都大笑起来。
佘巳火看着起灵的样子,快走几步,拉大了与起灵的距离,接着说道:&ldo;副棺由4块长木板平铺而成,西端支垫两个贮贝器,其旁陪葬有成套的马器,并出土有马牙、人骨。
随葬品第一层的放置,主要为各类青铜兵器,如铜剑、铜柄铁剑、并带有多副金剑鞘,成捆的矛、铜斧等。矛出土时还残留着一段木把,木把漆朱黑漆,图案为条带和线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