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里,方言提着那一筐小兔子给方老二看,&ldo;爹,你看这兔子!&rdo;
&ldo;呦!这四只小兔子真是喜人,&rdo;方老二拿手摸了摸,这兔子有黑的、有白的,还有只斑点的,看着甚是热闹,&ldo;可是宝哥儿拿来的?&rdo;
&ldo;恩,宝哥儿说是在洞里捉的。&rdo;方言答道。
&ldo;恩,养到鸡圈里吧,多铺些干糙。&rdo;
不知道冬日的兔子需要吃什么,方言便问:&ldo;兔子吃什么?现在可没有青糙。&rdo;
&ldo;干糙就行,家里泡的干菜也吃得,粮食也吃得。&rdo;
想着粮食、干菜得留给人吃,方言便道:&ldo;吃干糙吧,待明年开春再割青糙给它们吃。&rdo;
方老二已经可以起来走动了,便接了喂兔子的活儿,正好找些事做,活动一下身体。
兔子们便这样在方家安了窝。
进入腊月没几日,张庄便要迎来冬祭了。
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传统,只要当年收成不错,便要在这一年冬至这一日拜祭先祖,感谢上苍给了风调雨顺的一年。
其实拜祭先祖也只是各家一同去坟地里为自家已故的人扫扫墓,添添土。待到晌午,便由村子里年岁大的人,说些吉祥话,感谢上苍,期望明年也风调雨顺之类的。待到下午村里会架起几口大锅,将祭祀用的猪、羊、鸡分别炖了,每家都领一些回去,这祭祀也就结束了。
祭祀是村里无聊冬日的一件大事,这日,里长便带着大儿子,挨家挨户的收钱,每家六十六文,取个顺利的意思,钱则留作买猪、羊、鸡并其他祭祀物品用。
待里长带着儿子到方言家时,已是下午了。
&ldo;里长,你们来了。&rdo;方老二招呼着二人坐下。
见方老二腿还没好,里长问道:&ldo;你的腿怎样了?&rdo;
&ldo;还没好,吃着药呢。&rdo;方老二答道。
&ldo;恩,&rdo;里长点了点头,&ldo;药要坚持吃,若有什么困难也可去家里寻我。&rdo;
方老二知道这是客气话,里长家条件又是好的,但往日里两家并没有什么交情,便只是一听,道:&ldo;今岁可还是六十六文?&rdo;
&ldo;是啊!&rdo;里长点了点头,他已经当了许多年里长了,这些事情熟的很,道:&ldo;祖辈传下来的规矩,自是还按老样子。&rdo;说罢,也不开口要钱,只是看着大儿子手中的箱子。
方老二知道这钱是该交的,便对方言道:&ldo;言哥儿,去取了钱来。&rdo;
里长点了点头道:&ldo;你家言哥儿是个好的,过了今年可就十三了吧,现在就会持家了,以后定也错不了。&rdo;
方老二跟着点了点头,自己现在干不成活,若是以后腿能好,定是不能亏了方言。
方言取来钱给了里长,他数过之后没问题,便叫大儿子当着方家的面打开手中的箱子,将方家的六十六文放了进去,那箱子里面都是铜钱,少说得有三、四贯了。
待到里长张文与大儿子回到家中,便见弟弟张武坐在堂屋。
见二人回来,张武便问:&ldo;大哥,你瞧那言哥儿如何?&rdo;
听到张武问,张文不禁皱起了眉,&ldo;那言哥儿虽然样貌差了点,确是个能持家的。&rdo;
闻言张武点了点头,&ldo;我也觉得不错,像是能干活的样。&rdo;顿了顿又道:&ldo;请了媒婆去说和,那方家就是不应。&rdo;
&ldo;不应自是相不中,你且再为张山相看别家就是。&rdo;张文道,见弟弟钻了牛角尖,又叹了口气,道:&ldo;言哥儿眉间那颗痣如胡麻大小,你若想张山开枝散叶,选了他也是不合适的。&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