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公交到宋庄,晏归荑接到艺术管理公司的小苏的电话。
&ldo;你之前不是有个国内青年艺术家展的提案?&rdo;
晏归荑一边开门一边讲电话,&ldo;嗯。&rdo;
&ldo;明日美术馆最近有这个计划。&rdo;
&ldo;知道,投标了,之前接触过他们内部的人,打听到有别的团队也在接洽,感觉希望不大。&rdo;
&ldo;没有吧,美术馆那边好像挺看好的,而且赞助人特意提到你。&rdo;
&ldo;谁?&rdo;
&ldo;那边没说,你再等等,估计消息快下来了。&rdo;
&ldo;知道了。&rdo;
把钥匙扔在办公桌上,晏归荑打开电脑,走过去捣鼓咖啡机。
重新接了一次电源,咖啡机也没任何反应,她叹气,只得烧水泡花茶。
策展人一词最初在十四世纪中叶被使用,源自拉丁文中的动词&ldo;curare&rdo;(照看),形容照看人或物品的人。到今天,说到策展人,大家都明白是为一个展览选择艺术品并做出说明的人。实际上策展人这个角色融合了多重身份,需要他们做的事情的范围也逐步扩大。
策展人有不同的类型,有侧重某一个主题的策展人,比如艺术领域中专攻版画和素描的;有供职于博物馆的;也有晏归荑这样的独立策展人。
独立策展人或者说自由策展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定义他们想要扮演的角色。一部分专门从事公共项目或活动,接受为一些场所选择适合的艺术品这样的工作;一部分为商业画廊工作;还有一部分策划自己的展览,这些展览可能会成为巡展,他们会作为客座策展人和不同的美术馆合作。
作为一个外籍学生,在美国寻到的机会并不多,结束助理策展人的实习工作,晏归荑毫不犹豫地回到北京。从职业阶梯来看,助理策展人会上升到策展人、联合策展人、项目负责人、藏品负责人,最后可能会成为某个博物馆或美术馆的高管甚至馆长。[1]
目前处于塔的低端,她并未想这么远,只想踏踏实实做好每一场展览,实现脑海里的每一个想法,未来能和优秀的策展人并肩站在一起。
抿了口茶,晏归荑先打开了邮箱,这是她的习惯,或者说每一个职业人的习惯。
有好几封未读邮件,画廊的工作信件、求职申请、会员制网站的订购广告,她一一浏览完,右下角突然弹出了一条新的邮件提示。
她打开了邮件,明日美术馆发来的,说她的提案初步通过,通知她去做投标演说,等于说她获得了最初的&ldo;入场券&rdo;。
太好了,她开心地差点尖叫。等了一个多月,努力总算有了回应。
连着几天,晏归荑都呆在工作室做演说的资料,中途找周教授问过几次建议,对外面的事充耳不闻,朱朱那边的进度也被她忽略了。
这天,她再次接到小苏的电话,对方说下午有个品酒会,让她去认识认识人,明日美术馆的一位内部策展人也会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