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山洞的影子,从出生就在影子世界里,从没见过光,他想去看看。
在他的一部分被人类影子吃掉时,人类世界的山洞缺了个口,光就透了进来,残缺的山洞影子终于去了他心心念念的人类世界,看到了自己的主人‐‐尽管他的主人只是一个水溶洞穴。
山洞影子和人类影子笑着看人类爬出山洞,在太阳光下,他们慢慢地变透明,消失。
但很快,新的影子又遵循自然规律而出现,但这些与原本的影子已经不是同一个了。
影子,其实一个人的内心投射;黑暗的山洞,是那个人心灵的困境;影子的冒险旅途,是他的自救;与山洞影子的交锋,其实是与内心的魔鬼取得和解。
这部电影,把一个人内心最细微的情感拍了出来,和《先锋》是截然不同的方向。
《先锋》是往人类大处拍,《影子》往人类小处拍。
大和小,并没有优劣之分。
在获奖名单公布前,陈岱川和李从一也没办法预言,会是哪一部获奖。
从最后结果看,奥斯卡评委更倾向于着眼点小的《影子》。
这已经是陈岱川第三次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擦肩而过了。
消息传回国内,不少人扼腕叹息。也有一些人说着风凉话,断定陈岱川这辈子都与奥斯卡无缘了。
第一次影片提名,陈岱川十六岁,那是他灵气最盛的时期。
第二次影片提名,陈岱川二十五岁,那是他经验与灵气最平衡的时期。
第三次影片提名,陈岱川三十四岁,也就是现在,是经验最老道的时期。
一个演员的三次人生巅峰,也就这样了。
虽然一部影片的成败不能把原因归结于演员。但无疑,演员的责任也很重,尤其是陈岱川这种有话语权的主演,对一部电影的影响不言而喻。
陈岱川表面对这些言论看得很开,但李从一直觉陈岱川还是很不开心。
李从一还特意找了美国一位最著名的影评人给《先锋》写的影评安慰他。
那位以犀利、毒舌著称的影评人难得对《先锋》和陈岱川给予了毫不吝啬的好评,他说《先锋》之所以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失之交臂,是因为那些评委们都没好好学过历史,而他,正好是人类史博士。
在他看来,《先锋》里,最打动人的部分,无疑就是纵观历史的全局感,尤其是陈岱川最后的一眼,仿佛看到了历史的具象化,时间的河流正从他的身上流过,他似乎是历经了千年的人。
这样的影片只有中国能拍得出来,只有中国传承延绵不断的五千年历史才有这种条件。中国的小孩子才学会说话,就得去学习几千年前古人说的话。这种耳濡目染的教育,对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塑造都最为隐秘而坚固。
中国文化,因其含蓄性和载体形式,而与很多国家有着很难打破的壁垒。
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弱化了文化壁垒,文字无法告诉大家的,可以通过画面、音乐以及剧情、表演配合着,让其他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不直观但真诚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