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清朝那些事儿在线听 > 第77章(第1页)

第77章(第1页)

第74节:清德宗光绪篇(7)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究竟有怎样的出身和家庭背景?能在晚清掀起如此波澜?辜鸿铭的先祖本姓陈,世代在福建厦门同安捕鱼为生。到陈敦源时,因酒醉失手伤人,为避官府缉拿,携带家眷远渡南洋,最后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落户。事过境迁,陈敦源痛定思痛,思念祖国,罪疚之心难以释怀,于是干脆改姓辜,以示悔罪。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一个橡胶园内,他的母亲是位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1840年,英国的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父亲对他说:&ot;你可知道,我们的祖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ot;1867年,10岁的辜鸿铭到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去学习。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ot;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ot;到了英国,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求学。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完成学业后的辜鸿铭又开始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自号&ot;汉滨读易者&ot;。

&ot;岂是好舌辩,我只是不得已而已!&ot;这是辜鸿铭喜欢引用的孟子语录。在现实生活中,他是直追东方朔的能言善辩之士,一个为中外称道的讽刺天才。在英国留学时,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他一定要在房间里朝东方摆个祭台,敬上酒馔,遥祭祖先。房东老太揶揄道:&ot;你的祖先什么时候会来享受你这些大鱼大肉哇?&ot;他响亮地回敬:&ot;自然是在贵先人闻到你们在墓地敬献的鲜花花香之前!&ot;

一次外国友人宴请辜鸿铭,大家推让位置,最后让他坐在了首席。席间有人问孔子之教究竟好在哪里。辜鸿铭答:&ot;刚才诸位互相推让上座就是行孔子之教,如果以西洋的&39;优胜劣败&39;为主旨,则今天势必要等到大家你死我活竞争一番决出胜败,然后才能定座动筷子。&ot;

外国人问他:&ot;为什么中国人都留辫子?&ot;他反唇相讥:&ot;那为什么外国人留胡子呢?&ot;

辜鸿铭知名度最高的世界级辩护,乃是为纳妾制所作的。当时一位洋夫人问他为什么不能&ot;一个妻子有多个丈夫呢&ot;,他振振有词地答:&ot;夫人可曾见过一只茶杯配四把茶壶?&ot;

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ot;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ot;毛姆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ot;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ot;

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却赋诗道:&ot;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ot;

有一次,袁世凯对驻京德国公使说:&ot;张中堂(张之洞)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办事的。&ot;辜鸿铭听后讽刺道:&ot;当然,这要看所办的是什么事,如是老妈子倒马桶,自然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还不知道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到的。&ot;

一代鸿儒沈曾植曾当众羞辱他:&ot;你说的话我都懂,你要懂我的话,还须读二十年中国书。&ot;自此辜更是发愤用功。十数年后他公然向沈曾植挑战:&ot;请教老前辈,哪一部书老前辈能背,我不能背,老前辈能懂,我不懂?&ot;

他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ot;温良&ot;,&ot;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ot;,中国人以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他用毛笔来喻示所谓中国心灵生活与精神文化的智慧,&ot;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不容易精确,但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得心应手,作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ot;

有一件事,足可见辜鸿铭受外人钟爱的程度。中国人讲演从来没有卖票的,可辜鸿铭在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中国人的精神》时,却公开卖票。当时梅兰芳的戏,最高票价不过一元二角,而辜鸿铭讲演门票则售两元。

李鸿章杂碎

清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派洋务大臣李鸿章去俄国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然后出使美国。到美国之后,李鸿章用中国菜宴请美国高级官员,有一道杂烩菜由于菜味鲜美,令人赞不绝口。当美国官员问及菜名时,外行的翻译却解答成为&ot;杂碎&ot;,于是西方人把好吃的中国菜统称&ot;杂碎&ot;,一时传遍美国。从此,在英文辞典里便出现了&ot;杂碎&ot;的译音,甚至美国唐人街华侨开设的餐馆,也多改名为&ot;杂碎&ot;馆,继而在杂碎馆食单上,莫不大书&ot;李鸿章杂碎&ot;,果然&ot;杂碎&ot;的名称由此大振。杂碎、杂烩,乃一菜双名,故又称&ot;李鸿章杂烩&ot;。中国文史馆的张伯驹先生也曾写过《李鸿章杂烩》文,称它&ot;驰名国外。凡在欧美中国餐馆,莫不有如此一菜&o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