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还有一点,要弄明白他当时究竟是真笨听不懂,还是懂了英台的暗示却假装不懂,还要看他对英台究竟保持何种感情,&rdo;乔贺继续说,他倒是不受影响,走自己的思路,&ldo;是兄长对结拜弟弟的关怀之情,还是纯粹的同窗之谊,还是在他心中已属于犯禁,令他不愿面对的禁忌真情?&rdo;
林导说:&ldo;所以你的结论是。&rdo;
&ldo;我的结论是,他要么太笨,要么太聪明,&rdo;乔贺说,&ldo;梁山伯若是笨,那就是真的愚钝至此,痴呆迂腐,无药可救,根本配不上英台;他若是聪明,那他就是装聋作哑,懦弱胆小,不敢回应,更是枉负了英台一片深情。&rdo;
林导点他,和汤贞说:&ldo;我找他来演梁山伯,他左右都恨上梁山伯了。&rdo;又叫汤贞:&ldo;你来选,你说,山伯是笨还是聪明。&rdo;
汤贞一顿,他仿佛刚刚在想别的事情,这会儿一听林导的问题,他说:&ldo;山伯再聪明,聪明不过英台。祝英台既然选择信他爱他,他必然是笨的。&rdo;
他言下之意,梁山伯若是装聋作哑,耍些小聪明,一定逃不过祝英台的眼睛。
副导演却连连摆手,又来插话:&ldo;我跟你讲,小汤,这可不一定。有的男的就是看着越笨心眼越多。&rdo;
汤贞说,再多,多得过祝英台的七窍玲珑心。
副导演很有经验的样子,说,小汤啊,你不懂,爱会蒙蔽一个人的眼睛。
汤贞接了个电话,是梁丘云打来的。他一下从座位上跳起来,也不跟乔贺他们说了,也不跟乔贺他们笑了,一个人走到剧场最后面安静的角落,神色紧张。
林导望了汤贞的背影,和乔贺讲:&ldo;梁山伯是个守规矩的人,你知道的吧。&rdo;
乔贺点头。
三载同窗,祝英台与山伯立下的所有规矩,无论大小难易,无论那些规矩是否强人所难,梁山伯全部依样遵守了。
&ldo;他是个守信义的人,讲规矩的人,是个老实人,&rdo;林导说,&ldo;乔贺,你要记住一件事,在这个故事的开头,英台以男子的样貌与山伯结拜,这算是骗了他的。&rdo;
&ldo;虽然英台也是无可奈何。但梁山伯是个老实人,他那类人对金兰之契看得很重的。英台说自己是男子,对梁山伯来讲那便是男子了。整整三年,梁山伯没有对她起过一点疑心。你可以想到,这里面是有梁山伯自己对英台的一腔偏信在作祟。&rdo;
乔贺看着林导。
&ldo;我们想梁山伯这个人,他有什么优点,&rdo;林导说,他一抬手,指了汤贞,&ldo;和英台比起来,梁山伯是太普通了。他就是古老中国那一套的化身,忠孝仁义礼智信。他兴许没有多少智,特别被英台一衬托,更是显得愚不可及。但他怎么会这么愚?在魏晋时代,去书院找先生读书,先生也要看学生资质的,资质够了,他才考虑收不收。梁山伯既然进了书院,既然还能和祝英台吟诗作对,一同谈古论今,他绝对是不笨的。那他为什么不肯怀疑祝英台?乔贺啊,你低估了金兰之契对梁山伯这种人的意义,低估了梁山伯对祝英台这个同窗的信任。不管你承不承认,在这段关系里,祝英台一直有所隐瞒,梁山伯才是从头至尾,毫无保留的那一个。&rdo;
乔贺说,他不是没想到过这一层,只是他觉得这理由并不充分:&ldo;崇高的道德可以解释同窗三载,解释不了十八相送。前者还可以解释成梁山伯守规矩,讲信义,毕竟祝英台也的确欺他瞒他,但后者就不一样了,祝英台的暗示那么明显,他没有任何听不懂的理由,除非梁山伯是有意为之。&rdo;
林导刚要说话,乔贺问,他远远瞧着汤贞打电话的背影:&ldo;林导,您先告诉我,那三年您觉得,梁山伯爱祝英台吗。&rdo;
&ldo;他当然爱的。&rdo;林导说,毫不犹豫。
副导演从旁边对乔贺挤出一个&ldo;你看吧&rdo;式的笑容。
&ldo;但你要说他把英台当男人来爱,当女人来爱,不是这样的,&rdo;林导说着,两只手伸出来,在半空中虚握着,像握着汤贞的身影一样,对乔贺说,&ldo;他把英台当作一个美好的事物来爱。像爱一卷书,爱一幅画那样爱,像爱一只春归的鸟,一朵沾露的杏花一样爱,所有你能想到的,美好的东西,你怎么爱它们,梁山伯就怎么爱祝英台。你应该可以想象,乔贺,祝英台这个人,从出身到谈吐,从性情到相貌,都是过去那个穷小子梁山伯见所未见的。英台是远在他生活范畴以外的这样一个人物。梁山伯当然会仰慕她,当然会注意她,但山伯又是个恪守规矩的人,是个不伸手的人,特别在感情上,他是个极为被动的人。&rdo;
乔贺静静听着,他望着林导的脸。
&ldo;英台,面容姣好,家境殷实,饱读诗书,谈吐不俗,性情开朗。很优秀。这是&lso;他&rso;对外的一面。英台还有对内的一面,这对内的一面除了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梁山伯,谁都没见过,可山伯就是见过也看不透,因为英台对内的一面是隐藏的,是躲避的,是耳垂上一个小洞,是搁在床中间的那盆水,毫无理由地划出一道线来,把山伯挡在外面。整整三年,梁山伯只撞见过一次英台沐浴更衣的场面,黑灯瞎火,还被英台赶了出去,这是两个男子啊。英台对内的一面是如此神秘又不讲道理,充满了明显的谎言与一个又一个借口。&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