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媒体&ldo;暴力&rdo;
作为一个中国国内的华语主持人,在做节目的过程中,我有几个很深的感触。首先是中国传媒面对的受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一个&ldo;英雄的时代&rdo;,变成了&ldo;平民的时代&rdo;。
三十年前,我们似乎还停留在一种&ldo;英雄主义时代&rdo;当中,那时我们只需要关注少数几个人,只要把该弘扬的人弘扬得很好,把该批评的人批评得很糟,就算完成任务。
但是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反过来要求所有新闻人,用一种平民的心态去做传播。你不能再去仰视谁,也不能再去俯视谁,必须平视所有的人。一个职位很高的官员,和一个监狱里的犯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和一个根本叫不上名字的普通人,在你面前都是一样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被采访者。
因此,外界的因素不应该打扰到我们的内心。不能因为遇到高官,声调就变得非常柔和,也不能遇到普通人甚至罪犯,声音就提高八度。
当然,电视在中国的地位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首先家家户户都有,摆放在客厅里最明显的位置。同时,又正像我的一位老领导孙玉胜所说,电视是一个&ldo;家庭媒体&rdo;,是大家下班回家之后,穿着很随意的衣服,摆出很悠闲的姿势,只要不睡觉就一直开着的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这时候,如果传媒人没有平民的心态,依然带着说教的想法,你的形象将是很怪异的。因为你在人家的家里说话。
今年是《东方时空》创办十二周年。十二年前,我在做《东方之子》的时候,受到一个非常简单的训练,但直到现在也不是所有媒体都已经做得很好。我对自己只有两个要求:第一,不许叫被采访者&ldo;老师&rdo;,第二,去掉解说词当中的&ldo;形容词&rdo;。
我们曾经有一个主持人,在采访中称呼对方&ldo;老师&rdo;而被扣了钱,甚至让制片人勃然大怒。我们当时不理解,后来理解了。他告诉我们,你是替观众去采访,如果你把每一个被采访者都称为老师,就等于把这种称谓强加给了千千万万的受众,这是不公平的。而不称老师也并不代表不礼貌,真正的尊重是平等。
至于在解说词中去掉形容词,对于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习惯于形容一个身高一米八三的&ldo;正面人物&rdo;拥有&ldo;伟岸的身躯&rdo;。如果新闻里说,&ldo;今天的上海祥云朵朵&rdo;,大家就会知道接下来一定要报道一个好消息。
但是对于新闻,形容词是非常忌讳的,因为它在修饰、强调,并且很主观。你不能将经过主观修饰的东西,利用媒体的&ldo;暴力&rdo;强加给受众。
独家表达,是最终赢家
美国有一位电影导演叫昆汀&iddot;塔伦蒂诺,他曾经来过北京,并且说过这样一句话:&ldo;世界上80的故事都已经拍过了。&rdo;
他说得非常对。到现在为止,《泰坦尼克》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你说它的故事很新颖吗?非常老套。这个故事内核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不就是落难公子跟富家小姐在后花园相会吗?只不过在电影里&ldo;后花园&rdo;演变成了&ldo;头等舱&rdo;。而且这是《泰坦尼克》第五次被拍成电影。
针对这个问题,昆汀说:&ldo;我们这代人要用新方法去拍老故事。&rdo;对于新闻行当,也是同样的道理。
三十年前,什么叫独家新闻?天安门广场放了一袋面,哪家媒体跑得快,把这袋面抢回家,就是独家新闻。但现在的局面是,天安门广场放了一百袋面,跑得快跑得慢都有份,那么大家还拼什么呢?拼你把这袋面扛回家后,用它做什么。
如果其中九十六家都选择蒸馒头,剩下两家擀面条,还有两家烙饼,可能最后获利的就是擀面条和烙饼的人,被记住,被赞扬。在蒸馒头的人当中,有绝对大户挣到钱,但更多的因为同质化程度太高,导致利润很低,甚至亏本卖不出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新闻传播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我的侄子生活在海拉尔,他了解的资讯、追求的时尚,都和北京、上海的孩子没什么不同。
那么新闻行当就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每天上午8点到10点,当你开各种策划会和编委会的时候,必然要想到此时此刻,全中国所有媒体人面对的是同样的选题,你没有新东西。但是,你还是要做,怎么做?
独家新闻已经由过去的独家占有,变成了独家角度、快速完成的独家深度,和独家表达。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新闻源人人共享。2003年,全国都做&ldo;非典&rdo;,但王志和钟南山的面对面,使他和新闻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而钟南山接受的采访并非仅此一家,我非常清楚,光是《东方时空》就做了至少两次。奥运会、欧洲杯,也都一样,每家媒体都在做,但最后你发现,市场上的赢家并不多。
这也是一个在传媒领域最容易做无用功的时代。凡是找到了独家表达的,就被记住了。如果你的表达毫无新意,就被淹没了。从我自身来说,这是每天面临的最大压力。
我不认为电视机前的观众会对海量资讯感兴趣,因此也从不以提供海量资讯为荣。普通观众每天关注的新闻不会超过十条,更普遍些,甚至不会超过三条。你能否将这三条有可能被关注的新闻做到极致,是能否赢得战役的关键因素。
长跑,你准备好了吗?
这不是一个短跑的时代,而是一个长跑的时代。
并非是说所有的人都已经在用长跑的姿态投入这场比赛了,恰恰相反,相当多的人正以短跑者的姿态和心态参与其中。这就有了一个麻烦:在这样的局面当中,你刚按照长跑的目标调整好节奏和步态,却随时有人以短跑的速度冲进跑道,飞快跑完一段赛程,然后可能就离开跑道了。
你的节奏和心跳会不会被他干扰?这是很多媒体人面临的困境。
现在我们问中国的很多年轻孩子,将来要干什么呢?回答:歌星、影星、主持人。这透露了一个秘密,在年轻孩子心目中,歌星、影星、主持人,都是能赚钱的职业。
不可否认,在世界上任何国家,主持人似乎都是名利场中的一分子,但名利场也是一个绞肉机。当你身处这样一台绞肉机里,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长跑姿态,留下的痕迹也不会太多。
选择长跑还是短跑,这是一个问题。长跑可能要寂寞,可能要坚守,短跑反而经常在局部的时间里,显得很成功。这时,长跑者的心会不会乱?
于是局面就成了这样:总有一些长跑的人由于不断被短跑干扰,也加入了短跑的队伍;也有一些原本只打算短跑的人,一段时间以后决定改为长跑。
主持人要被观众接受,有这么几个过程,跟身体器官有关系。
首先人们用眼睛接受他,你的形象是否让他们喜欢,所谓&ldo;看得入眼&rdo;,这很关键。
接下来是耳朵,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他要听听你在说什么。说得入耳,他继续听;说得不入耳,他的耳朵会否定眼睛的判断。请注意,有一种&ldo;流畅的废话&rdo;虽然动听,但也不会被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