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感悟 > 第197章(第1页)

第197章(第1页)

和南方各省督抚采取同一立场的,还有陕西巡抚端方和山东巡抚袁世凯。袁世凯所部号称是北洋军队中的劲旅,他的驻地又同天津战区近在咫尺,但他不出一兵一卒援助天津。他在山东实行所谓&ldo;保境安民&rdo;。在英国人向他征询对于东南互保条约的意见时,他答复说:&ldo;我的意见和那几位总督相同&rdo;1。

这些督抚自行和帝国主义各国联络,承担保护他们的利益的责任,这在形式上显然同北京朝廷的宣战诏书相抵触。山西巡抚毓贤在六月十一日报告朝廷,他刚收到盛宣怀从上海来电说,&ldo;长江、川、东(山东)、苏、浙、闽、粤各省,已与各国议明,中外互相保护,两不相扰,各国已经照会应允。&rdo;毓贤表示,他看到这个电报后,&ldo;不胜骇异&rdo;,认为&ldo;似此情节支离,显系奸宄捏造&rdo;2。这大概是朝廷第一次得到有关此事的报告,但它对此并不采取任何措施。后来还有官员弹劾李鸿章,说他&ldo;纠合十余省督抚,保护外洋商务,使敌国无粮饷匮绝之虞,并力抗我&rdo;3。也有官员攻击说:&ldo;东南各省督抚,谬托保守大局之名,定约九条,实则为苟且偷安之计&rdo;3。这些官员都不懂得朝廷宣战的本意。朝廷不但不责备东南各省督抚,而且是同意他们这样做的。

六月二十五日,刘坤一、张之洞和四川总督奎俊以及安徽、浙江、江苏三省巡抚联合奏报,用含糊其词的说法报告了他们同各国&ldo;订定章程&rdo;这件事5。朝廷在答复他们的上谕中却毫不含糊地表示了同意:&ldo;朝廷本意,原不欲轻开边衅。故曾致书各国,并电谕各疆臣,及历次明降谕旨,总以保护使臣及各口岸商民为尽其在我之实,与该督等意见正复相同&rdo;5。到了各国侵略联军占领北京后,逃出北京的朝廷在一道上谕上说得更加明白:&ldo;前据刘坤一、张之洞等奏,沿海沿江各口商务照常,如约保护。今仍应照议施行,以昭大信。&rdo;1

在这些督抚中,李鸿章是个头头。他虽然在光绪二十四年由于英俄矛盾而被排挤出总理衙门,但在官僚集团中,仍然被认为是最善于同洋人打交道的人。他在二十五年底任两广总督,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二日,他奉旨立即北上入京,那正是大沽口被侵略军夺占的时候。朝廷这时起用李鸿章,当然是为了想靠他来联络各国,和缓局势。李鸿章看到北方局势混沌,他还要观望一下,所以借故留在广州,迟迟不北上。他在广州&ldo;五次电奏,均请先清内匪,再退外兵&rdo;2。六月五日他致电刘坤一说,&ldo;荣庆(指荣禄和庆亲王奕劻‐‐引者)尚不能挽回,鄙人何敢担此危局?各国兵日内当抵城下,想有一二恶战,乃见分晓&rdo;3。他是在坐待这场&ldo;恶战&rdo;的结果,然后再定他的行动方针。

六月十二日,朝廷又授给李鸿章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样的有实权的职位。经过朝廷的催促,李鸿章在六月二十日才乘轮船离开广州到了上海。这时天津已经沦陷了。他并没有按照朝廷的要求赶快入京,而是在上海停留下来。七月初一日,刘坤一、张之洞纠合了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两广总督德寿、陕甘总督魏光焘、山东巡抚袁世凯以及浙江、安徽、江苏、陕西巡抚等共同电奏,要求授李鸿章以&ldo;全权&rdo;,让他&ldo;就近在上海与各国电商,藉探消息,察其意向&rdo;4。这个电文表明这些督抚一致主张赶快求和,而且他们一致把李鸿章看做唯一能担当这个任务的人。这时,李鸿章在上海已开始同清朝派驻各国的公使直接联系,让他们探听各国意向。七月初六日,李鸿章在上海同刘坤一联名上奏朝廷,要求朝廷立即下令各省督抚和各统兵大员办几件事,其中主要的就是&ldo;按照条约一体认真保护&rdo;&ldo;各国洋商教士&rdo;,并&ldo;认真剿办&rdo;一切&ldo;土匪&rdo;和&ldo;乱民散勇&rdo;。这时侵略联军尚未从天律出发,这个奏文中说:&ldo;目前各国添兵,以救使剿匪为词,声明天津之战非与我国家开衅,尚不致为非常之祸&rdo;,但延迟下去,再不切实地剿匪和保护外国人的利益,京城就难免受灾了1。这个奏文很明显的,完全是按照侵略各国的意旨说话。

当侵略联军在从天津到北京路上的时候,七月十三日,朝廷授命仍在上海的李鸿章为&ldo;全权议和大臣&rdo;。于是一方面是各国侵略军攻入北京城,一方面是李鸿章在上海向各国打听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停战。到了北京已经沦陷后,七月三十月,正在向山西太原逃亡的朝廷下令,&ldo;全权大臣李鸿章,著准其便宜行事,将应办事宜,迅速办理,朕不为遥制。&rdo;2

这样,洋务派官僚成了收拾时局的中心力量。向占领首都的侵略者求情乞和的任务落到了洋务派的领袖‐‐李鸿章的身上。

--------------------------------------------------------------------------------

1《刘坤一遗集》第三册,页1431。

2《英国蓝皮书--议会文件》。《义和团资料》第三册,1953年版,页518。

3《张文襄公全集》卷一六○,《电牍》三十九,1928年刻本,页17。

4同上书,卷一○三,《公牍》十八,页19。

5《李文忠公电稿》卷二十二,1905年刻本,页40。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