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 第123章(第1页)

第123章(第1页)

自长征结束至今已有五十年了,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长征已给中国的面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意识,使这个国家出现了许多世纪来所缺乏的精神与团结。它甚至证明了其威力足以克服毛泽东本人晚年可怕的异想天开,从而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一条毛根本不会选择的道路,但目前人们对长征的认识还是很不完整的。也许中国人会说,再过一二百年,我们也许能真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次长征。眼下我们可以象中国那样来看待长征‐‐这是一次充满了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希望的举世无双的行动。

本书作者哈里森&iddot;索尔兹伯里,是美国的著名作家和记者,曾任《纽约时报》副总编辑,今年已七十八岁。在他漫长的记者和创作生涯中,曾为反映现代战争而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他的足迹深入到苏联卫国战争前线,遍访世界大战的许多战场,以他犀利的目光和鲜明的观点,揭露了法西斯侵略者的罪行及其内幕。他的许多报道和作品早已誉满美国、蜚声世界文坛。他的名著《列宁格勒被困九百天》已成为反映二次大战中苏联前线情况的经典作品。这本反映中国红军长征的书在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国一出版,立即引起全美的轰动,《时代》周刊等许多报刊大量报道,接着欧洲、亚洲一些主要国家也竞相表示要翻译出版。

从事反映中国红军长征的写作,是索尔兹伯里多年来的夙愿。他极其崇敬埃德加&iddot;斯诺,并深受其感染和影响。埃德加&iddot;斯诺在其《西行漫记》序言中曾写到:&ldo;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rdo;索尔兹伯里今天以实际行动完成了这位先行者的未竟事业和意愿。为了写作此书,索尔兹伯里在十多年前就开始酝酿和准备。他收集和研究了大量有关长征的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材料,并于‐九八四年专程来到我国,在他的好友谢伟思和他的七十岁的妻子夏洛特的密切合作下,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进行了实地采访。他以红军般的勇敢和坚毅,不顾年迈(当时七十六岁)有病(心脏病),怀揣心脏起博器,带着打字机,爬雪山,过草地,穿激流,登险峰,中途战胜病痛折磨,坚持越过了千山万水,穿过七八个省份,历时七十四天,终于从江西到达了陕北,完成了他自己的二万五千里&ldo;长征&rdo;寻访。沿途他考察体验了自然界的复杂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象,向老红军、老船工、老牧民们了解历史和现状,了解民俗风情,遍觅革命遗迹,博采轶闻轶事。更为重要的是,他有机会亲自访问了参加过长征的我国现今的许多领导人和健在的老将军,会见了不少党史军史研究人员,多方探索和考证了长征中的一些问题,正如地自己所说的那样,他&ldo;对中国人提出了我能想到的所有难题,直到弄清事实为止&rdo;。因此,全书不仅反映了长征这段壮阔的历史,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参加过长征并正在领导新长征的我国领导人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各异性格和多姿的精神风貌。这是在我国国内经过重大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后,出现的一本颇具特色的文史兼备的新著。

本书汇集了不少关于长征的历史背景材料,并有作者对中国革命历史事件及其领袖人物的坦率评述,充分地表达了一个外国作家自己的观点,这对我国读者,尤其是各级干部及文史工作者,很有参考价值。作者多次表示了以此书献给中国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愿望。为此,我们特组织翻译出版了这部书。

今天,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又即将来到,海内外不少读者和出版界人士,希望能将索尔兹伯里这本《长征》重新出版,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我们重新校订出版了这本书,遗憾的是作者索尔兹伯里已与世长辞了。我们谨以重印的新书告慰于故去的索尔兹伯里,寄托我们对他的深切怀念。

索尔兹伯里先生生前对中国怀有友好和坦诚爱护的感情。但他毕竟是一位外国作家,对中国发生的事情,对中国现实的变革,由于无法切近观察而在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发生的那场政治动乱之后,他曾一度产生过迷惘,在某些言论和著述中对此曾有过非议。但他很快便有所察觉,对中国政府强调稳定表示了理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他的情绪一下又振奋起来,认为前一年他所写的书中有些看法要修正,渴望能再次访华,写出新作品,以作弥补。可是,正当他为访华努力奔走之时,1992年九、十月间,他病倒了,患了中风症,于1993年5月去世 就在他患病前两个月,他在给中国一位友人的信中写到:&ldo;我这次去中国要办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沿着邓小平南巡的路线走一走,看看广东、深圳和上海。我读到的许多情况都是令人激动不已的,香港定会为此感到高兴。但我担心南方的飞速发展,会不会把北方甩得太远了。不过我想,只要加把劲,北方也会很快赶上的。我特别希望看到的是,‐个重振当年雄风的上海。&rdo;字里行间表露了对中国的深情、友好,又是那么率直、坦诚.同样表现了他客观、正直的鲜明性格。

本书在翻译校订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领导的热情关怀与支持;得到了外交部、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的具体帮助。作者索尔兹伯里本人在访华期间又曾会见了本社领导及有关人员,交谈了如何反映中国红军长征及写作、出版此书的有关问题。今年二月间又专为本书写了序,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很多同志参加了本书的校订,特别是索尔兹伯里访华期间的陪同译员张援远,军事博物馆馆长秦兴汉和研究员阎景堂,以及人民大学教授胡华等同志,对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谢忱。本书译文忠于原著,只对原文中一些明显的差错之处,进行了校正。但由于翻译出版的时间仓促,对有些史料,特别是作者采访记录和引用的国外资料,未能一一核对,差错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不吝指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