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张之洞是什么派的代表人物 > 第136章(第1页)

第136章(第1页)

晋祠里那位清瘦的老塾师的形象,又出现在张之洞的眼前。老塾师有何高论?张之洞不觉肃然说:&ldo;老先生对你说了些什么,也让我这个喜爱音乐而又不懂音乐的人长长见识。&rdo;

佩玉望着窗外的明月,凝神良久,然后缓缓地说:&ldo;那也是一个明月之夜,父亲在听我弹完一曲《岐山凤呜》的古乐后,兴致极高地对我发了一篇长论。他说圣人极为重视乐,把乐和礼视为治国安民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故《乐记》篇里反复将乐和礼并在一起说。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节也。又说: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家父说,圣人认为,礼是从外部来有等级有秩序地节制邦国;乐则是从内里来熏陶化育百姓的心境。圣人一向最为看重人心的教化,故乐的地位实在礼上。而乐的功能,圣人以一&lso;和&rso;字来概括。这&lso;和&rso;字,真正地体现了我们华夏之邦的最高智慧。&rdo;

佩玉说到这里略为停了一下,张之洞心里一震。&ldo;乐者,天地之和&rdo;这样的话,《乐记》一篇里的确反复出现过,但自己并没有深究,更没有对&ldo;和&rdo;字有这样高的认识。他恳切地对佩玉说:&ldo;想必令尊对圣人标出的这个&lso;和&rso;字,有一番人所不及的探讨,我愿洗耳恭听。&rdo;

佩玉淡淡一笑,说:&ldo;家父说,古代许多典籍中都提到了&lso;和&rso;字。早在春秋时,周太史便说过&lso;和实生物,同则不继&rso;,《论语》上说&lso;礼之用,和为贵&rso;,孟子说&lso;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rso;,《中庸》里说&lso;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rso;,董仲舒说&lso;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rso;。可见古来圣人贤士都注重&lso;和&rso;,把&lso;和&rso;视为天地间的惟一正道。&rdo;

张之洞突然悟到,为什么宫中三大殿:保和、中和、太和,都以&ldo;和&rdo;为名,其由原来在此。作为国家权力的最高代表,三大殿均以&ldo;和&rdo;为名,充分表达先贤对&ldo;和&rdo;的重视程度,也说明&ldo;和&rdo;的境界,正是他们所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ldo;家父说,这&lso;和&rso;字的产生,乃是受音乐的启发。&rdo;

佩玉这句话,立即引起张之洞的注意,他认真地听下去。

&ldo;各种不同的乐器,如琴瑟笙竽笛箫等等,单独吹奏,则是各种不同的声音,若将它们合起来一起吹奏,则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听起来驳乱无序,糟糟混混,这种声音称之为杂;一是听起来高低得宜,众音协调,让人悦耳舒心,这种声音则为和。&rdo;

&ldo;不错,解释得好!&rdo;张之洞连连点头。

&ldo;家父说,圣人视这种众音相宜而产生的协调之美为天地间最大的美,这种美的产生,其基础在调和。若笙之音高了,则吹低点,箫之声缓了,则加快点,通过相互问的调节控制,寻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声音来。于是,和声便产生了,天地间的大美也就出现了。圣人之所以超过凡人之处,就在于将此推衍到人世间,由此而感悟出治理邦民之道。世事纷杂,众生芸芸,正好比琴瑟笙竽各发各的音,若将他们都调理得各自得宜,互相协谐,则可以奏出人世间的和声。如此,邦民就治理好了。所以古往今来,贤哲们都苦苦追求一种中庸、中道、中行、中节,试图找到这样的和协之音,以达到万邦咸宁万众一心的目的。这就叫做致中和。&rdo;

圣人的治国之道,由听乐而产生。这个道理居然让老塾师说得如此顺理成章,张之洞心里暗自佩服。

&ldo;家父说,这是圣人由音乐推及到治国一路。同时,圣人又将它推及到治心一路。人的心声与天地间万籁之声,也好比琴瑟笙竽之间的关系。若人的心声能调到与天地间万籁之声取得协宜一致的地步,那么,人的心声与天地间的万籁之声组成了和声。这种和声又超过了治理邦民的中和,乃最高之和,名日太和。这种太和,王夫之有解释。他说阴与阳和,神与气和,是谓太和。这太和,便是典籍中常说的天人合一。&rdo;

张之洞完全被女琴师这几句话给吸引住了。&ldo;天人合一&rdo;,是他读书明理以来所全身心追求的目标。他苦于不知如何才能达到,即不知津渡在何方。今夜听佩玉转述其父所说的这篇长论,他似乎隐隐约约地看到了一处渡口,通过这道渡口,便可引航到&ldo;天人合一&rdo;的彼岸。

&ldo;三星已斜,夜已很深了,佩玉不知高低轻重,胡诌乱言,说得太多了。还请大人早点回屋去休息。错谬之处,还望看在佩玉乃一无知无识的小女子份上,予以海谅。&rdo;

张之洞忙起身说:&ldo;今夜我受教很多。你下次回晋祠看望父母时,请一定代我转达对你父亲的谢意。哪天得暇,或是我去晋祠,或是请老先生来抚署,我们再好好深淡。&rdo;

佩玉深谢抚台的厚意。

回到卧房,望着窗外月色辉映下的三晋古原,张之洞久久不能人睡。今夜,他领悟了许多。中庸和协,他过去看到的是圣贤治国的手段,却原来更是圣贤心目中所追求的人生最高美境。这种美境应该是一种均衡、稳定、平和、典雅的气象,像玉一样的温润透明,外柔内劲,有如蓝田日暖,柳陌生烟,充塞着一种冲淡绵缈、微茫默远的和谐气氛。而自己禀赋过于刚厉,办事易于任性,今后于这些方面要多加检束。作为一个执政者,应该是一个高明的乐师,将百姓万民的众籁之声,协调为一个和谐动听的乐音,这才是最为成功的治理。过去读史,看到先哲将宰相的职责定为&ldo;调和阴阳&rdo;,总觉得过于空泛,难以理解。今夜,他顿悟了。他仿佛察觉到自己已具备宰相之才,一时心中万分兴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