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文章邺?&ot;妫语拿起面上的一本折子翻开。
&ot;是。就是成王爷的从侄儿,承建三年入的台谏院,年少有为,文才嘉美。&ot;喜雨低眉顺眼地在旁陈述,仿佛一切再自然不过。
妫语侧眉朝他看了眼,把他的话听入耳里。成王,他想出头么?倒是平日里小瞧了他了。她拿着折子坐下细看:
&ot;当今盛世,陛下万肇始机,正当革弊迎新之际,力主振兴祖宗之基业,创碧落百年之兴盛。然碧落享太平日久,昔之隐疾日益彰显,中央、地方远隔不通之弊亦渐日曝,尤以赋敛是为流毒至深。昔圣祖乾定二年,天下初定,民心思安,百官思治,忧怀黎庶之心朝野俱同。是故,圣祖明定赋敛之政,简省私用,及行大事方取赋敛,以为养民之政。二世后,国用渐殷,民生始富。然百官私心亦涨,借端索市,教民力不堪,甚乃激而上控。继顺十三年,桐湘二州遽起民变,虽得辅国公镇抚,然民心已寒。纵后又得宽仁之政,终为杯水车薪,难抵民心。事不过期年,历任之官又起贪念,苛捐芜税,巧立名目,别设税款以归私果,此实乃借朝廷之名而行饱私之实。如此,圣主之仁心,朝廷之仁政,及于下便成祸民之端,下吏加以盘剥,致使民生凋蔽,百业难兴。上负圣恩,下伤民命,丧心造孽,莫大于是。今制尤效前弊,流毒经年累月,几无清廉之士。如此罅弊,不革之无以振朝纲,不除之无以平民愤。伏愿陛下以继顺民变之尤以为殷鉴,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荛之议,勤力检饬,革除弊政。&ot;
好!等的就是这么一个人!孙氏不肯挑这个头,闻氏不能挑这个头,现在有个成王跳出来,倒正是时候。只是成王为人一向明哲保身,总不似会如此张扬,难道他还真的在心里有了什么计较?
&ot;喜雨,叫方洪平拟旨,升文章邺为同谏议大夫,领衔参知政事。另外赏绢五百匹。&ot;
&ot;是。&ot;喜雨是见惯了政事的,于中安排一点就明。方洪平是闻党一派,让闻家来拣这个顺路便宜,自然是想把闻氏与成王联到一体。这样既可以解决成王在朝中势孤而言轻之弱,又可使重用成王一势的恩情纳入闻家,一举而两得,还让闻氏坚定不移地站在新法一边,再无退路。
成王的审讯一直僵着,家仆离奇而死,可说是死无对证。但成王严审的三王旧部却又能抓住些罪证,只是如果一旦定案,显与女皇的意思相忤。而三王经过这几天的审讯,也觉出些味来,断无可能轻舍这一求生之机,自然矢口否认。于是案子便这么拖下来,拖得朝中大臣纷纷焦躁不安,每每上朝时都怀忐忑之心。
这一日上朝,才刚新提任同谏议大夫的文章邺,一道表疏更是叫开了朝臣心中的那道口子。他措辞激烈,在殿上慨然而奏,锋芒直指赋敛之政,几是光明正大地将矛头对准了朝中的几名位高权重的大臣。
户部度支郎中顾以权出列驳斥道:&ot;文大人所言只怕是言过其实吧。当今天下安澜,百姓安乐,民用殷足,焉有文大人所说之民生凋蔽之象?可见租赋之道上承四世之德昭,顺应民心,是圣者之道。依臣愚见,此实乃文大人耸人听闻,凭空捏造之语。&ot;
妫语眉目微乎其微地一扰,一句&ot;圣者之道&ot;确实说得让她回不了口。
孙预瞧了瞧她的脸色,又朝中书侍郎章钺使了个眼色,见章钺暗暗点了下头,他便一整朝服,从容出列道:&ot;顾郎中所言差矣。昔圣祖德颁赋令,是为盛世之修。此为圣人仁心之举,擎国公典理六部,夙兴夜寐,辅佐圣祖,以创万代之基业。然臣自知武不如擎国公能镇桐州、湘州之乱,文不如擎国公能肃清吏治,杜绝贪吝。试问今之贤者,何人能如擎国公之贤?纵使皇上英威天纵,若无臣僚长才得辅,又如何开创碧落百年之兴?圣者之道若无圣贤之人得以共施共行,岂不枉然?&ot;
这一番话说得极为自信豪健,擎国公孙永航是一旷代奇才,文可胜伊尹德辅两世之才,武可敌兴周八百年之太公,有经天纬地之能,世不二出。纵是百年之后,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俱仰慕其才德,至今仍有多处祭祠建在各地。或者对于孙家的景仰也有几分出于这位旷古奇才。所以这话由孙预说来不但气势宏伟,而且无人能驳。
顾以权面上一红,纳住了口顿时泄下一口气。朝上众臣由唏嘘之叹中又添几分讶然,摄政王这可是表明了立场了呢!在一侧冷淡而立的水扬波紧了紧持着笏板的手指,眼眸轻抬,正好瞧见君位上的妫语眉目暗蕴情致地与孙预相视一笑。那笑容虽然极淡,却让她明艳的面庞顿生一股惑人的灵气。水扬波暗拢眉峰,微哼一声,但在看向孙业清、孙业成时,心口又一松。他们都姓孙,不是么?
这厢波涛暗涌,但朝臣却无所觉,章钺紧随孙预之后道,&ot;皇上,臣以为文大人所言极是。户部度支部掌天下租赋,并岁计所出,以近及远,与中书门下议定乃奏。臣尝于中查出些坏帐,然其所列名目繁多,无从查证。臣愚昧,不知所由,今文大人一席话,使臣顿开茅塞,赋敛之弊实不容轻忽。&ot;
妫语点点头,正要发话,沈召延却出列大声道:&ot;皇上,臣以为赋敛之事兹事体大,须从长计议。今之当务之急,还是先审三王谋逆之事。三王妄想策动逼宫,此何等大事,古来未见。如不疾审,恐天下民心不安哪!&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