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不能不把吃饭看得很重了。
事实上吃饭在中国,从来就是头等大事。既是政府的头等大事,也是民众的头等大事。中国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ldo;吃了没有&rdo;;而中国人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也往往就是吃,或为吃做准备。所谓&ldo;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rdo;,那一件不是吃?即便在全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的今天,党和政府也一再强调&ldo;省长要抓米袋子,市长要抓菜篮子&rdo;;年节时期的食物供应,更从来就是媒体报道的新闻热点。
其实,在中国,吃饭不但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一项基本的权利。中国古代中国社会是没有什么人权可言的。宰相可能被&ldo;廷杖&rdo;,县太爷也可以随便打小民的屁股。臣民也好,糙民也好,都既无思想权言论权,也无中国权知情权,但都有&ldo;吃饭权&rdo;。就算是死刑犯,临刑前也会有一顿饱饭可吃,甚至允许亲属和友人送酒肉到刑场,叫做&ldo;不杀饿死之人&rdo;(许多英雄好汉便常常利用这个机会劫法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ldo;饿鬼&rdo;是最悲惨的一种。不让临死之人吃一顿饱饭,简直比杀了他更不人道。有的地方还有这样的民间风俗:每年的&ldo;鬼节&rdo;,即阎王爷放那些无主孤魂出来觅食时,家家户户都要大摆宴席,并在门口摆放食品,供&ldo;野鬼&rdo;们享用,就因为在中国人眼里,&ldo;饿鬼&rdo;是很可怜的。
这也不奇怪,&ldo;民以食为天&rdo;嘛!没有饭吃,不要说做人,便是做鬼也不安生。
这可马虎不得,也小看不得。处理得不好,就会出乱子,出问题。你看中国历史上所谓&ldo;大治之年&rdo;是什么状况?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大乱和改朝换代的时候呢?肯定是天灾中国、连年饥荒、饿殍遍地、易子而食。这时,如果有谁能开仓分粮,那么民众就会毫不犹豫地跟他走。所以,李白成揭竿而起,号召天下的口号是&ldo;闯王来了不纳粮&rdo;;朱元璋逐鹿中原,所用策略之一是&ldo;广积粮&rdo;。孟子甚至把&ldo;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有肉吃&rdo;当作理想社会的标准。反正,在中国,谁要是能让普天下的人都&ldo;有口饭吃&rdo;,谁就是替天行道、奉天承运的&ldo;真命天子&rdo;,就是既顺乎天意又得乎民心的好皇帝。
因此也可以说,中国的政治问题,首要的就是吃饭问题。任何一个政权,都只有在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由&ldo;得人心&rdo;而&ldo;得天下&rdo;。其他问题,倒在其次。
于是,吃饭,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了。
正文第一章饮食一民以食为天2
政治与吃饭
政治即吃饭,这是不少政治家的看法。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看来,平定天下,治理国家,和宰牲割肉、炒菜做饭是一个道理。老子就说过:&ldo;治大国者若烹小鲜。&rdo;所谓小鲜就是小鱼小虾。烹煎小鱼小虾,当然不能拿一把锅铲,上上下下搅个不停,翻乱一气。治理大国,也应该举重若轻,以静制动,切忌有事没事不停地搞&ldo;运动&rdo;,瞎折腾,弄得人心离散,民不聊生,一塌糊涂。
这也不完全是比喻。事实上在中国,搞政治往往就是吃饭,或请客吃饭。至少在餐桌上讨论国家大事,历史就很悠久。比如&ldo;周礼&rdo;中的&ldo;乡饮酒礼&rdo;,就是一种酒宴形式的&ldo;政治协商会议&rdo;,或者说&ldo;元老会议&rdo;。依此礼,国君、卿大夫、地方官等,应定期(据说三年一届)邀请所谓&ldo;贤者&rdo;、&ldo;能者&rdo;、&ldo;乡老&rdo;、&ldo;乡大夫&rdo;等社会贤达举行酒会,并在觥筹交错中,就一些大事进行咨询。上古尊老(老人多经验)重贤(贤者多智慧),召开这样的会议并不奇怪,且确有效果。但这种会议非行之于酒会之中不可,并名之日&ldo;乡饮酒礼&rdo;,却不能不说是一种&ldo;中国特色&rdo;。
政治既然即吃饭,则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这也是有例的。比如赵国的老将廉颇,为了表示自己宝刀不老,雄风犹在,便曾经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口气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因此辛弃疾才有&ldo;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rdo;的诗句。可惜赵王的使者受了廉颇政敌的贿赂,回去后汇报说:廉老将军的饭量蛮好的,只是消化系统不太灵光。一顿饭的工夫,上了三次厕所。赵王一听,便犯了嘀咕。嘀咕的结果,则是廉颇白吃了那么多米饭和酒肉。
樊哙的运气就好多了。因为樊哙是当着项羽的面吃喝的。鸿门宴上,项羽原本要杀刘邦,结果被樊哙搅黄了。樊哙冲进宴会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且吃的是生猪腿,简直就是帅呆酷毙,弄得项羽全然忘记了自己要干什么,刘邦也就趁机溜之大吉。刘邦开溜前,问樊哙要不要去告辞。樊哙说:
&ldo;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rdo;壮哉樊哙,不愧是能吃善饮的汉子,这见地是何等了得!
如果说&ldo;名将&rdo;(廉颇、樊哙)都是自己特别能吃的人,那么&ldo;名相&rdo;则多半特别会处理别人的吃饭问题。比如陈平就是。陈平少年时代在家乡是当过&ldo;宰&rdo;的。所谓&ldo;宰&rdo;,就是在酬祭社神的庆典中主持分配&ldo;胙肉&rdo;的人。所谓&ldo;胙肉&rdo;,就是祭祀用的牲肉。这些肉当然不会被神们吃掉,所以典礼结束后,要再分给大家吃,以便分享神的赐福。
这项工作不好做。倘若分配不均,便会引起纠纷,把好事办成坏事。然而陈平虽然年少,却干得十分出色,&ldo;分肉食甚均&rdo;。于是父老乡亲们便一齐赞道:陈平这小伙子可真会当咱们社祭的&ldo;宰&rdo;啊!陈平也大言不惭,说:啊呀!要是让我当天下之&ldo;宰&rdo;,那么咱们国家也就和这块肉一样啦!后来,陈平果然&ldo;宰割天下&rdo;,成为西汉的开国元勋和一代贤相。连司马迁也认为,这不能不追溯到他少年时,在砧板上切肉时所立下的志向和所表现的才干。
社祭的&ldo;宰&rdo;虽然操刀割肉,毕竟还算是&ldo;神职人员&rdo;(尽管是业余的)。商王朝的开国贤相伊尹,甚至很可能就是厨子,墨子就说伊尹曾&ldo;亲为庖人&rdo;。墨子是宋人,宋乃商之后。墨子的话,大概比较靠得住。伊尹这个人身世来历,史书上说得不太清楚,但肯定出身比较卑微,也许是一介平民,甚或是一个奴隶。《墨子》、《吕览》和《史记》都说他是陪嫁的&ldo;媵臣&rdo;。大概伊尹成为陪嫁,主要因为他的烹调手艺。所以陪嫁过来后,就当上了王宫的厨师长,而且很可能不但负责日常的伙食,还要负责祭祀和牺牲。总之,成汤觉得他做的菜的确&ldo;味道好极了&rdo;,伊尹也就趁机&ldo;说汤以至味&rdo;。大概是说天下还有比鱼肉更美的滋味,那就是平定天下治理国家,同时又说了些诸如&ldo;治大国日烹小鲜&rdo;之类由此及彼的道理。于是成汤大为赏识,提拔他当了右相。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ldo;伊尹以割烹要汤&rdo;,&ldo;负鼎俎以滋味说汤&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