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张之洞后人 > 第148章(第1页)

第148章(第1页)

抚台这几句风趣的话,引起了年轻士子们的会心之笑。

&ldo;唐人眼中的风流,包含的内容异常丰富,囊括人品人性、德行才华方面诸多美好资质。比如张九龄的&lso;雄图不足问,惟想更风流&rso;。这里的风流,便是指的才华纵横,文采斐然,不拘常礼,通脱旷达。再如李白的《赠孟浩然》:&lso;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rso;这里的风流,就是指的超凡脱俗的风度人品和卓尔不群的文采才情。这种风流,不但使李白倾心,也让当时普天下的唐人艳羡。所以杜甫咏宋玉,就说&lso;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rso;。宋玉的风流,就连诗圣杜老夫子都想师事于他。&rdo;

风雨轩里又是一片欢快的笑声。

&ldo;至于司空表圣所说的&lso;不著一字,尽得风流&rso;,这风流便象征着一种诗文的最高气象。这种气象含蓄蕴藉,韵味无穷,而又不可以迹寻之,正是羚羊挂角,浑然无迹。可谓风流二字的最大内涵了。所以鄙人认为,论唐诗,切不可忽视唐诗的风流。&rdo;

抚台对唐诗研究的真学问,使士子们由衷叹服,他们不停地点头,报之以完全的赞同。

&ldo;若说宋诗,则突出表现在一个骨字上,具体地说,这骨便是筋骨。筋骨是个比喻,说得明白点便是义理。宋诗最重的便是这二字。我们读宋诗,切记不可忽视了这一点。&rdo;

众士子个个听得全神贯注。

&ldo;宋诗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最高,所以有的诗便成了格言哲理传了下来。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读书有感》:&lso;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rso;朱夫子的这首诗是宋诗的代表。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灌注,小小的池塘才得以清亮如镜。这是一个极为恰当的比喻。士人们要勤奋学习,要博览群书,才能不断地有新知涌进胸臆,才能如同这一池清水般的令人可爱。&rdo;

如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石立人山长也是一个写宋诗的学究,他对巡抚的这番话很能听得进。

&ldo;至于王安石说&lso;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rso;,苏东坡说&lso;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rso;,这些蕴含在诗中的义理,则千百年来无数次地被人们所引用,去说明许多长篇大论未必能说清的道理。这就是宋诗的成就。历代都说唐诗高于宋诗,其实也不尽然,宋诗中的义理深度便不是唐诗所能达到的。应当说,唐诗宋诗是双峰并峙,都是无可替代的瑰宝。&rdo;

杨深秀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随即,全体士子都热烈鼓掌。

晋阳书院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掌声刚刚平息,一个出身官宦家庭的胆大士子站起来说:&ldo;请问张抚台,您的诗是属于唐风一类,还是属于宋骨一类?&rdo;

这个问题提得近于唐突,老山长颇为不悦地瞟了那士子一眼,心里说,怎么能这样问抚台?大多数士子却很赞赏发问者的胆量,他们也想听听抚台对自己诗风的评论。

张之洞不以为意,莞尔一笑,说:&ldo;明代和国朝初期,士子都学唐诗。国朝乾嘉之后,士人都学宋诗。学唐诗,若不得风流之精髓,则易入轻浮浅薄一路。学宋诗,若不得筋骨之要领,则易入生硬说教一路。故而无论学唐学宋,都要取法乎上。这是第一义。还有第二义,即我刚才说的,唐宋既然是双峰并峙,故不应偏于一方,应该都学,而且要尽取其长,力避其短。鄙人便有志于此,作诗尽可能有唐人之风,亦有宋人之骨。唐风宋骨才是鄙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鄙人的诗,说得好听点,就是既有唐风,又有宋骨;说得难听一点,便是既无唐风,又无宋骨。&rdo;

说着,自己先哈哈大笑起来,大家也都跟着笑了。

抚台不摆架子,愿意坦率地回答普通士子的提问,鼓舞了大家的胆气。这时,又有一个士子站起来问:&ldo;请问大人,您最喜爱的前代诗人是哪一个?&rdo;

&ldo;苏东坡。&rdo;

提问者话音刚落,张之洞便脱口回答,颇令士子们感到意外。

&ldo;我喜欢他的诗词中兼备唐人之风流和宋人之筋骨。他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所题的诗,堪称集唐风宋骨于一炉的典型。四句诗,三句写景,风光绮丽,风物活脱,得唐风之精髓。一句&lso;春江水暖鸭先知&rso;,说出了天地间一个深刻的道理,然而又是如此的天衣无缝,不着痕迹,决没有半点说教味,令人不能不佩服。&rdo;

众士子中有人已在咀嚼&ldo;春江水暖鸭先知&rdo;这句名诗了,越咀嚼越觉得其中回味无穷。

&ldo;苏东坡令我喜爱之处,还有他旷达的人生情怀。&rdo;张之洞继续他的苏轼论,&ldo;他才华盖世,人品正直,却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却从来都以旷达通脱的态度对待那些挫折,始终挚爱生命,热爱人世。&lso;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rso;诸位,你们看东坡先生这种胸襟是多么的旷达乐观!诸位现在还年轻,尚未涉世事,今后走出晋阳书院,步入天地江湖之间,或顺利,或乖逆,都难以预料。然而凭什么来面对世事之逆顺呢?就要凭东坡先生这种旷达之胸襟,顺也喜乐,逆也喜乐,此为处世之道,亦为养生之方。这就是鄙人今天送给诸位最重要的一句话,愿长记不忘。&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