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闲话中国人读后感100字 > 第25章(第1页)

第25章(第1页)

这是有例的。比如&ldo;长冠&rdo;(又叫&ldo;斋冠&rdo;),是一种竹皮冠,相传是刘邦发迹之前发明的,所以又叫&ldo;刘氏冠&rdo;。刘邦发迹之前,不过是个混混。虽然谋了个&ldo;泗水亭长&rdo;的差事,也不过是个试用的吏员。他头顶上的那个竹皮冠,又能怎么样?只因为它是高祖早年所造,后来竟被定为官员的祭服,而且爵非公乘以上,还没资格戴。又比如&ldo;花钿&rdo;(又称&ldo;额黄&rdo;),是一种两眉之间的装饰。它的缘起,据说是南北朝时,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一日仰卧檐下,一朵梅花正好落在额上眉间,染成颜色,拂之不去。宫女们见之奇异美观,便竞相效仿,蔚为风气。李商隐《蝶》诗云:&ldo;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rdo;,说的就是它。最可笑的是&ldo;点痣&rdo;,原本是天子后宫嫔妃,月事来临时,不便奉承龙恩,又不便言说,便以朱砂点面为标记,传到宫外,竞也成为一种装饰了。

显然,&ldo;从上&rdo;就是&ldo;崇上&rdo;,而&ldo;崇上&rdo;也就是&ldo;崇尚&rdo;。一个社会崇尚什么不崇尚什么,谁说了算?难道是老百姓不成?当然是&ldo;上面&rdo;说一不二。何况&ldo;跟着上面走&rdo;,大家也心甘情愿。下层社会对上流社会总是盲目崇拜的,再说也&ldo;保险&rdo;。因为一方面,惩罚总是&ldo;自上而下&rdo;的;另方面,也&ldo;刑不上大夫&rdo;。这样,从上,就可以避免承担始作俑者的风险,即便错了,也不会被视为奇装异服而受到追究。更何况,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饮食起居、服饰装扮,宫廷较之民间,都市较之乡村,上层较之下层,总是更豪华、更排场、更精美、更先进。跟着上面走,就既保险,又可&ldo;得风气之先&rdo;,何乐而不为呢?

&ldo;从众&rdo;的心理也如此。中国人做事,对错先不论,只要是&ldo;大家&rdo;都这样做了,便先有了三分&ldo;合理因素&rdo;和&ldo;保险系数&rdo;。即便果真错了,也毋庸忧虑会受惩罚。因为&ldo;法不治众&rdo;,惩罚总是针对少数人的。要打击和能打击的,只是&ldo;极少数&rdo;、&ldo;极个别&rdo;胆敢出头的&ldo;分子&rdo;。至于&ldo;群众&rdo;,则只是教育问题,顶多问个&ldo;盲从&rdo;之罪。但&ldo;盲从&rdo;其实是无罪的。因为既然是&ldo;盲&rdo;,当然也就&ldo;看不清&rdo;。看不清就不知道,不知者不为罪。何况看不清的,又不止一个两个,可见不容易看清。是非本不易看清,咱们又有点盲目,哪能不犯错误呢?话说到这份上,你就是想追究,也追究不下去了。

中国人喜欢&ldo;从众&rdo;,还因为依照群体意识,每个人的价值都要由群体来确证。这样一来,群体和他人,便成了鉴定衡量自己言行是非对错的标准。群体和他人可以做的,自己也可以这样做;群体和他人都不做的,我们自己就做不得。比如阿q欺负小尼姑,明明是&ldo;非礼&rdo;,阿q也要强词夺理地说:&ldo;和尚摸得,我摸不得?&rdo;其实和尚何曾摸过?又有谁说和尚摸得?没有。可见是胡说。但阿q却非得假定和尚摸过摸得不可。因为只有如此假设,他的非礼才是&ldo;从众&rdo;,也才合理合法,心安理得。

既然说话办事,都是跟着别人跑,用别人的眼睛看事物,用别人的脑袋想问题,按照别人的发生做事情,则一旦犯了错误,亦往往不假思索地便把责任都推到别人的身上,委过或迁怒于别人。比如阿q,捉不到可以咬得很响的大虱子,便迁怒于王胡;挨了王胡的打,又迁怒于假洋鬼子;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则又迁怒于小尼姑,并把所有的账,都算到最后才见到的小尼姑身上:&ldo;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到了你!&rdo;可惜阿q早生了几年,又没有文化,否则他的&ldo;调戏&rdo;吴妈,完全可以委过于读了当代某作家的书。然而阿q也不幸,只好怪小尼姑的脸上,不该&ldo;有一点滑腻的东西&rdo;了。

这当然很便当,也很省心,只可惜也不会有什么长进。因为把责任都推到别人那里去了,没自己什么事,自然也用不着反省,用不着改进。一个不知反省的人,对别人也不会有真正深刻的理解;而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的人,又怎么谈得上对国家民族负责?如果只是某一两个人这样,倒也罢了。倘若全民族每个人都如阿q,则其前途也就十分堪忧。

&ldo;一窝蜂&rdo;与&ldo;一刀切&rdo;

问题还不止于此。

就说阿q。阿q的欺负小尼姑,究竟是一时冲动呢,还是预谋已久呢?我们知道,阿q是个内心没有成算的人。要说他早就在策划这样一个&ldo;非礼事件&rdo;,显然不是事实。但要说他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是事实。阿q有一个&ldo;理论&rdo;:凡寡妇,都想偷汉;凡尼姑,均与和尚&ldo;吊膀子&rdo;。如此,则所有的尼姑,便都曾经被和尚摸过。这就使他愤愤不平:和尚摸了,我阿q没有摸,岂不是吃亏?那就一定要摸他一次!

显然,所谓&ldo;和尚摸得,我摸不得&rdo;,其实还有一层意思没有说出来,那就是:&ldo;和尚摸了,我也要摸&rdo;。换一种更带普遍性的说法,则是:&ldo;别人有的,我也要有。&rdo;

这种心理,就叫&ldo;攀比&rdo;。

中国人喜欢攀比。你穿名牌,我也要穿名牌;你戴首饰,我也要戴首饰;你分房子,我也要分房子;你评职称,我也要评职称。反正得&ldo;大家一样,人人有份&rdo;。这似乎也很合理。因为依照群体意识,我们原本就是从众从上,跟着别人走的。既然别人没有的我们也不能有,别人没干的我们也不能干,那么,别人干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干?别人有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有?

于是,就有了&ldo;一窝蜂&rdo;和&ldo;一刀切&rdo;。

鲁迅先生早就论述过中国人的&ldo;一窝蜂&rdo;:一个人在街上吐了口口水,并蹲下来看,立即就会围上一大堆人。这时,如果看客中有一个人发一声喊,拔腿就跑,那么,大家也就会跟着一哄而散,真不知&ldo;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rdo;。

中国人的这种&ldo;一窝蜂&rdo;,真是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就拿锻炼身体来说,喝红茶菌便都喝红茶菌,打鸡血针便都打鸡血针,做甩手操便都做甩手操。最近听说又有人推出&ldo;喝尿疗法&rdo;,不知能蔚然成风否?当然,身体毕竟是自己的。拿自己的身体去做&ldo;一窝蜂&rdo;的实验品,那也最多是&ldo;咎由自取&rdo;。倘若连国是也如此操作,比如一窝蜂地去大办钢铁,或一窝蜂地去抓走资派,便难免弄得国无宁日。建国后的许多运动,尽管事后证明并不正确,当时却能毫不困难地发动起来,原因之一,便不能不部分地归结为这一民族心理。

中同人为什么会&ldo;一窝蜂&rdo;?非他,群体意识而已。依照群体意识,凡属群体的,也一定是正确的,谁愿意犯错误呢?凡属群体的,也一定是保险的,谁又愿意担风险呢?就算错了,犯错误的又不是我一个人,吃亏的又不光是我自己,怕什么!反倒是,如果大家都进步了,都沾了光,占了便宜,就我一个人落伍吃亏,那才叫惨呐!更何况,中国人早就把脑袋,把思考选择的权利和相应的责任都交给了群体交给了他人,只怕是连想都不会想,就跟着跑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