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饥饿的盛世推荐理由 > 第48章(第1页)

第48章(第1页)

究竟什么事,让皇帝如此动怒呢?原来在第十页上,作者王锡侯为了让读者明白什么叫&ldo;避讳&rdo;,把康熙、雍正、乾隆三个人的名字也就是&ldo;玄烨&rdo;&ldo;胤禛&rdo;和&ldo;弘历&rdo;六个字写了出来,提醒读者,写文章时遇到这六个字,一定不能写全,或者少写一个笔画,或者改用其他字,否则便犯了&ldo;讳&rdo;。

这本是一片好心,心绪不佳的皇帝读起来却十分触目。在传统社会,尊长的名字是不许直接叫的。美国人可以直接叫他的父亲汤姆或者彼德,而在过去的中国,儿子直呼老子的名字,却是滔天之罪。皇帝因此跳起脚来大骂海成,说《字贯》的&ldo;大逆&rdo;开卷即见,海成竟然说&ldo;无悖逆之词&rdo;,可见工作是多么不认真,对皇帝是多么不忠爱。皇帝传谕给海成,骂他&ldo;双眼无珠&rdo;,骂他&ldo;天良尽昧&rdo;,又命他将逆犯王锡侯迅速押解进京,交刑部严审。就这样,王锡侯《字贯》案一下子升级为钦办的特大逆案。

其实皇帝的反应实在是过度了。在传统社会犯&ldo;讳&rdo;其实是难免的事,因为林林总总的忌讳太多了。乾隆皇帝在这个问题上本来是十分宽容的,雍正年间,许多人因为犯讳受罚,他大不以为然,刚即位就一再降旨声明:&ldo;避名之说,乃文字末节,朕向来不以为然。&rdo;因此,王泷南虽然千方百计陷害王锡侯,却没有想到做他犯&ldo;庙讳&rdo;&ldo;御讳&rdo;的文章,海成让&ldo;悖逆&rdo;&ldo;开卷即见&rdo;的《字贯》漏掉,也并不是他&ldo;双眼无珠&rdo;,而是因为这本来不是什么&ldo;问题&rdo;。

那么,皇帝这次为什么偏偏要自食其言,大动肝火,抓住这个小小的问题上纲上线呢?事情还要从乾隆三十九年禁书说起。

历经父祖两代奠定的良好基础,继以乾隆初年的励精图治,大清帝国跃上了盛世的顶峰。国势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各项指标都远迈前古。

虽然治绩如此辉煌,乾隆并没有丝毫飘飘然。易经说&ldo;无平不陂,无往不复&rdo;,又说&ldo;处泰虑否&rdo;。中国古老的辩证法早就提醒人们,凡事达到极盛的那一刻,往往就是转向衰败的开始。

因此,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之后,皇帝越来越多地提醒自己,绝不能出现任何松懈思想。越是顺利之时,越要振作精神,否则就会翻车。&ldo;保泰持盈&rdo;四个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皇帝的文件当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二月,他在谕旨中对全国臣民说,当此全盛之日,自己&ldo;惟当益加兢兢业业,保泰持盈,用以上承灵休,以与我天下臣民共享太平之福&rdo;。(《清高宗实录》)平准不久,他写诗自励道:&ldo;日励自心强不息,敬天勤政又从头。&rdo;

皇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没有改变自己勤政的习惯,反而更加兢兢业业,谨小慎微,奋发勤政。乾隆确实是雄心太炽,这个政治超人还有无穷的精力。他认为保持盛世难于创造盛世,只有用&ldo;争&rdo;的心态来&ldo;保&rdo;,才能真正&ldo;保&rdo;住胜果。因此,他毅然把所有已经取得的成绩推在一边,希望从头开始,寻找自己统治中的漏洞,为大清王朝消除一切隐患,为后世子孙提前解决一切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保证大清江山亿万斯年永不变色。

那么,大清天下还有什么漏洞呢?

经过&ldo;夙夜倍切&rdo;,细心梳理,皇帝发现,那就剩思想文化领域了。经过康熙、雍正两代文字狱,清王朝思想专制已经大大加强。但是,全社会特别是社会中下层的反清意识并没有彻底根除,&ldo;不法文字&rdo;私下也仍有大量存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彭家屏案反映出,民间社会许多人家藏有明代的野史,甚至还有吴三桂的反清檄文。秀才们视如奇宝,争相传抄,还在上面批批点点,大表赞同。这个案子说明,一些人特别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心中仍然执着于&ldo;华夷之辨&rdo;,不认同大清的统治。与此同时,几起零星的民间暴动,比如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马朝柱反清案,都打着&ldo;反清复明&rdo;的旗帜。这说明国家承平百年之后,汉人头脑中的&ldo;反清意识&rdo;仍然是社会动乱的最佳火种,是大清社会存在的最大隐患。

韩非子说得好,&ldo;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rdo;。统治者不仅需要有&ldo;硬实力&rdo;,还需要有&ldo;软实力&rdo;。列祖列宗成功地驯服了内地人民的身,却没能彻底地&ldo;驯心&rdo;。而只有达到&ldo;驯心&rdo;的统治深度,大清江山才能亿万斯年。然而,&ldo;驯心&rdo;又是最难的,它需要的是慢工出细活。如今,所有其他迫切的重大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他正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好整以暇,集中精神解决人们的思想意识问题。

因此,宣布国家进入&ldo;极盛&rdo;以后,皇帝提出了&ldo;大兴文治&rdo;的口号。皇帝说,圣明之治,&ldo;始之以武,终之以文&rdo;。

&ldo;文治&rdo;的核心是为全国臣民确立一套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日理万机处理无数繁杂政务的同时,皇帝还亲力亲为,在意识形态领域重点抓了如下几件大事:

一是为天下臣民&ldo;御制&rdo;了一部标准的历史。编写历史教科书是构建意识形态最强有力的武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构建和修改一个民族的记忆,历来是最高明的统治技术之一。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皇帝指导大臣编成《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一书,系统讲述了从黄帝到明末共计四千五百五十九年的历史。

清代统治者入关后遇到的最大意识形态困难就是建立在&ldo;华夷之辨&rdo;基础之上的&ldo;正统观&rdo;。按照传统的说法,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论怎么解释,都是一种无法容忍的&ldo;本末倒置&rdo;。乾隆在这部书中最着力的,是确立新的&ldo;正统观&rdo;。乾隆从&ldo;天下一家&rdo;和&ldo;大一统&rdo;的角度重建&ldo;正统观&rdo;,重新论证了历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乾隆从《春秋》等传统经典中为自己寻找依据说:&ldo;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此亦《春秋》之法,司马光、朱子所为亟亟也。&rdo;他强调&ldo;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也&rdo;,谁建立了&ldo;大一统&rdo;的政权,谁的政策措施有利于百姓的生活,谁就是自然的&ldo;正统&rdo;。通过这部书的广泛传播,外族统治者首次占据了&ldo;道统&rdo;的制高点,有效地宣传了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二是根据时势需要,大幅修正一些当代历史人物的评价。

乾隆为人,极端自负。他一举一动,都想着要为后世万代树榜样。所以他一贯瞄准那些事关全局的最艰巨、最棘手的问题,不给后代子孙留麻烦。调整对明末清初人物评价就属此类。

众所周知,没有一大批有杰出才华的汉人帮助,满族人入主中原是不可能的。因此,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称赞投顺清朝的明臣&ldo;皆应天顺时,通达大义,辅佐本朝成一统太平之业,而其人亦标名竹帛,勒勋鼎彝&rdo;。这代表了清初统治者对汉族功臣的一贯态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