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决定出台以后,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同志亲自主持,对&ldo;茅台酒易地试验&rdo;进行立项,列入国家&ldo;六五&rdo;重点科研攻关项目。
项目立项以后,中国科学院科技办公室将这个项目定名为&ldo;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rdo;。方毅副总理亲自组织国家科委、轻工部、茅台酒厂技术专家组成&ldo;茅台酒易地试制&rdo;攻关小组,同时筹备成立&ldo;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rdo;。
接到任务之后,茅台酒易地试制攻关小组立即组织专家对全国三十多个备选厂址的土壤、水质、气候、微生物含量等指标和茅台酒厂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选中了与茅台各方面最为相近的遵义市北郊十字铺。
遵义北郊的十字铺山峦起伏,植被郁葱,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地形与茅台酒厂所在的地方十分相似,年平均气温、湿度等都比较相近。经中科院、贵州省科委、茅台酒厂科研专家及全国部分酿酒专家对酿造酱香型白酒所必备的条件进行综合考察和科学论证之后,最后决定:将易地试验的厂址就确定在了十字铺。
方毅副总理亲自组织,国家科委、轻工部、茅台酒厂技术专家联合组成专家组,开始了茅台酒易地试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拉开了这个中国酒业&ldo;壹号工程&rdo;的序幕。
在中国的白酒史上,这样的举动绝无先例!
命运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第二年,试验进入实质性操作程序,易地试验的大旗由谁来抗?贵州省轻工厅、贵州省科委经过再三考察,觉得只有郑光先才是最佳的人选,于是,这位茅台酒厂原厂长、党委副书记走马上任,担任了茅台酒易地试验基地总指挥。这位既懂技术、又懂业务和管理的&ldo;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rdo;又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参加这次试验的人员从厂长、酒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工人,全部都从茅台酒厂抽调。经过再三筛选,茅台酒厂确定了林宝才、毛广才、黄天喜等28名优秀的酒师、评酒技师、技术人员和车间技术工人奔赴到新的工作岗位。
十字铺远离遵义市区,没有汽车,交通不便,条件十分艰苦。但茅台人凭着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硬是在那一片荒山里踩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为了保证试验顺利进行,实验厂的工人们用一辆解放牌卡车作为运输工具,像蚂蚁搬家一样拉了几十趟,把试验厂投入生产所用的高粱、曲药、母糟、设备、水和窖泥、搅拌用的木铲、运输用的木车,甚至蒸酒用的甑子,砌窖池用的青石等等,全部从茅台拉到了遵义。
茅台酒易地试验正式开始了,工人们严格按照茅台酒的酿酒工艺进行操作,酒师毛广才、黄天喜严格把握着质量关。
经过7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第一轮实验结束。
实验结果是:香气幽雅,醇厚谐调,绵甜爽净,回味悠长,大曲酱香型白酒的特点尽显其中。但是,和茅台酒相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寻找存在差距的问题,使试验尽快成功,1976年,茅台酒厂又派了一个技术权威王世斌到实验基地负责技术指导。
生产开始以后,王世斌严格按照茅台酒生产的要求,端午采曲,重阳投料。从下沙、造沙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都严格按照茅台酒生产的工艺流程进行操作。试验期间,郑光先亲自到车间参与试验。
又是七个月的鏖战,酒酿出来了:酒液无色透明,饮时醇香回甜,没有悬浮物及沉淀,酒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经久不散,的确是好酒。但是,和茅台酒还是有一些差别,品位还是低。
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的郑光先看到这样的结果心里有点着急。他现在要的不是上好的佳酿问世,而是要&ldo;茅台&rdo;!要实现毛主席、周总理的遗愿,异地生产出茅台酒来!国家花费了这么大的代价,要的就是异地茅台,而不是好酒!可是,酒师是茅台酒厂一流的酒师,酿造过程完全都是按照茅台酒生产要领进行的,为什么就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呢?整个实验过程他从头到尾都参加了,没有什么问题呀!思前想后,郑光先得不出一个结论。只能等到来年的再次试验。
异地试验三年过后,这项科研还是没有成功,在这种情况下,郑光先的脑海里想到了张支云。在他任厂长期间,张支云的技术让他非常佩服,特别是那一年三车间酿出黄酒的事件,让他觉得张支云不但得到了郑应才的真传,而且还是一个酿酒奇才;文革期间他们一起在车间劳动,张支云手把手传授技术的情境历历在目,他的心胸豁然开朗,在心里自己对自己说道:
&ldo;非张支云莫属!把他请来!&rdo;
郑光先决定到茅台厂去一趟,一定要把张支云挖过来。
实际上,就在走马上任之时,郑光先就想到过张支云。但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个没有任何发言权、刚刚被解放出来的&ldo;走资派&rdo;。试验基地的所有人员是由茅台酒厂时任领导研究决定的,他没有这个权力。现在,实验进入了关键的时期,为了胜利完成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任务,他决定马上回一趟茅台酒厂,向茅台酒厂的领导去要张支云。
1979年的春天,郑光先专程去了一趟茅台酒厂,找茅台酒厂厂长周开良商量,把张支云从茅台酒厂叫到试验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