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大明王朝1566高清免费版 > 第23章(第1页)

第23章(第1页)

第四章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称得上是15世纪欧洲地理大发现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活动,是世界航海史上极为辉煌的一页。郑和船队在向非洲东部赤道以南沿海的航行中,曾发现了马达加斯加岛,那儿离好望角已经不远了。1487年(相当于明代的成化二十三年),一支葡萄牙舰队在巴托罗缪&iddot;迪亚士的率领下,从红海南下才到达马达加斯加岛的对岸,发现了好望角,但比郑和船队要晚七十余年。郑和远航西洋的年代,还比1492年(弘治五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了近九十年:比1498年(弘治十一年)葡萄牙人达&iddot;伽马绕道好望角到达印度,早了九十多年;也比1515年~1522年(正德十年到嘉靖元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一百多年。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航船队,比1588年(万历十六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还要庞大。无论是从组织的健全还是装备的精良等方面来看,在当时均属无与伦比。对此,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就曾指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其他亚洲国家更为出色,甚至也比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都更为杰出,以至于所有的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的海军相匹敌。

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大型宝船长44,4丈,阔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海巨舶。郑和船队通常拥有六十余艘宝船,连同中小船只在内,共计二百余艘。这样大型的船队,由宝船、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等多种不同用途的船只所组成。船队的人员一般均在2,7万人左右,配备相当齐全。有专门负责接待外国使臣的舍人,掌管粮饷和对外贸易的户部郎中,负责医务的医官、医士,负责观察星象和掌握气象变化的阴阳官。各船还有旗军(掌军旗者)、火者(掌罗盘、航海图者)、番火长(外国领航员)、舵工、通事(翻译)、办事(商业人员)、书算手(财会)以及各类修理工和船工、民工人等,大体可分为指挥、航海技术、军事和后勤4个系统,组织分工严密精细,井井有条。船上满载着航行途中的各类生活必需品、军火器械以及作为贸易品和馈赠品的丝绸布匹、陶瓷器皿、麝香、金银制品等。相形之下,稍后的欧洲船队远远不能与之相比。达&iddot;伽马前往印度时率领的葡萄牙船队,由160名船员组成,仅有4艘轻便快船,最大的也不过120吨,其次为100吨,最小的只有50吨;哥伦布航行美洲,所率水手仅88名,驾驶的船只仅3只帆船,最大的&ldo;圣玛丽亚&rdo;号是100吨,另两只分别只有60吨和50吨:麦哲伦1519年环球航行时,率领265名船员,分乘5艘帆船出发,其中,130吨的两只,90吨的两只和60吨的一只。这样的规模,自然无法与郑和船队的庞大规模相比肩。

从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来看,明朝政府在遴选外交人才方面是相当有眼光的。之所以选择郑和,不仅是因为他深得明成祖的信任,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具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的双重身份。据史书记载,郑和是回族人,其祖父和父亲都曾到过天方(麦加)朝觐,被称为&ldo;哈吉&rdo;(意即巡礼人),与阿拉伯商人有过一些接触,对西亚的风土人情和商务状况亦略知一二。另外,郑和还在永乐元年(1403年)得到明成祖朱棣的亲信、高僧道衍(即姚广孝)的召引,接受了菩萨戒,成为佛门弟子,法名&ldo;福善&rdo;。从此,人们又称他为&ldo;三宝太监&rdo;。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郑和作为外交人选,具有与西洋各国的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相互交往的便利。因为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东南亚一带有不少国家均信奉佛教。如当时的暹罗、真腊、锡兰、古里等国,佛教徒均占到居民的90%以上。而且,自唐宋以来,伊斯兰教的势力也已逐渐向东扩展,西洋各地的商业活动,大多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所操纵。在明代的西洋各地,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相当多,如南亚居民信此教者约占70%,中亚、西亚的阿拉伯诸国,更是伊斯兰教盛行。由此可见,选择郑和作为外交人选,显然是相当明智之举。事实也证明。以宗教作为维系感情的精神纽带,确实是深谋远虑的决策。譬如,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奉命在锡兰设立刻有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的布施碑。这一&ldo;锡兰山寺碑&rdo;以三种文字刊刻,向三大宗教布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宗教问题的宽容。特别是它在海外宣传了中国对亚非各国信仰佛教的尊重,有利于提高明朝的威望。

从主观上看,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是想提高他在海外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其着眼点是对外宣扬威德。因此,郑和等人对于海外诸国,不论国家大小,一视同仁,所到之处,感之以理,服之以德。他在历次出使途中,每到一地,均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诏敕,其次则对其王、妃、臣僚等加以赏赐。随后,当地国王或酋长或有所贡纳,或与郑和一行交易货物土产。郑和船队虽然拥有人数众多的精锐部队,但从不以大国兵威去欺侮或掠夺海外诸国。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只有三次诉诸武力。第一次是在旧港擒获海盗陈祖义。旧港位于今印度尼西亚,原名三佛齐,是由南海进入印度洋的交通要道。洪武年间,广东潮州人陈祖义因犯事举家逃来旧港,投奔渤淋邦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为将。国王死后,他纠集一帮海盗,自封为酋长,劫夺过往商船财物。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自西洋凯旋,途中遣人招谕陈祖义,祖义诈降,潜谋邀劫。当地人施进卿密告郑和,郑和遂出兵擒斩陈祖义。并赐施进卿冠带,归旧港为大头目,以主其地。不久,又敕封其为旧港宣慰使。郑和此举为邻近各国除了一大害,也为明王朝与西洋各国的友好往来打开了海上信道。从此以后,不仅郑和船队在海上再也没有受到海盗的攻击,而且东南亚一带长期存在的海盗问题也基本上得以肃清。第二次动用武力是在锡兰擒获有心劫夺的国王亚烈苦奈儿。亚烈苦奈儿在当地经常邀劫过往使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即曾到过锡兰山。傲慢不敬的亚烈苦奈儿,就对郑和蠢蠢欲动,意图谋害,因被郑和及时察觉而没有得逞。郑和第三次出使回朝途中,再过其地。亚烈苦奈儿见财眼红,顿起邪念,诱骗郑和至其国中,令太子纳颜强行索要金银宝物,并发兵抢劫船队。郑和得知虚实之后,当机立断,指挥步卒两千余人,出间道乘虚攻拔其都城,一举擒获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头目,然后启航将俘虏带回中国。稍后,明成祖宽大为怀,将他们遣返回国。第三次动武是在苏门答刺擒获伪王苏干剌。此次冲突肇因于苏门答剌国内的政治矛盾,郑和为了自卫,也为了帮助苏门答刺平定内乱而不得不诉诸武力。当时,郑和奉使来到苏门答刺,赐其国王宰奴里阿比丁彩帛等物。苏门答剌前伪王之弟苏干剌,正要篡夺宰奴里阿比丁的王位,见此情状,遂迁怒于明朝使臣,怨恨后者不曾对自己颁发赏赐,于是领兵数万邀杀明军,郑和率众应战。结果,苏干剌败走,郑和追至南勃利国,将苏干剌及其妻子俘获,并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献于行在。显然,这三次使用武力,都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付诸实施的。而且,即使是自卫成功,也从不攻城掠地,常常是在惩戒了来犯者之后,又主动设法与该国创建正常的友好往来。这一点,是明代前期处理对外关系中比较成功的一个方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