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三国史记作者 > 第127章(第1页)

第127章(第1页)

以上的话显然是针对司马氏而说的。他的笔锋辛辣,爱憎鲜明。这是对窃国弄权者的口诛笔伐。司马氏一贯标榜六经和礼教,也不过是为了掩盖篡权而披上的一层面纱。一个拥兵擅权谋人国家者,还谈什么&ldo;名教&rdo;呢?因此,嵇康对于司马氏所谓的&ldo;名教&rdo;,自然就不屑一顾了。嵇康不仅主张摒弃&ldo;名教&rdo;,而且还希望建设如同原始时代那样无伪无争的社会。他说:

鸿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饱则安寝,饥则求食,怡然鼓腹,不知为至德之世也。若此,则安知仁义之端,礼律之文?

嵇康所以如此称赞愚昧的原始社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他真的想开历史倒车,而只是不满于现实,借古讽今罢了。

(3)嵇康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嵇康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这是从王充那里继承过来的。王充说:&ldo;天地含气之自然也&rdo;;&ldo;天地合气,万物自生&rdo;。嵇康也认为世界的本源是&ldo;元气&rdo;。他说: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 。

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

关于天地万物的形成问题,一直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斗争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始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ldo;贵无&rdo;玄学,认为世界万物来源于精神性的本体&ldo;无&rdo;,得到了很多人的承认。嵇康的思想虽然也受道家影响,但他所吸收的是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部分,至于道家&ldo;有生于无&rdo;的思想,则为他所排斥,所以嵇康的世界观既不同于老、庄,又迥异于何晏、王弼。

嵇康的唯物主义思想大量地体现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中。文中对世上流传的一些迷信传说提出了有力的批驳:星相家宣播人的寿命可由占卜和相术预知。嵇康对此提出批驳说:&ldo;然唐虞之世,命何同延?长平之卒,命何同短?此吾之所疑也&rdo;。《左传》中一些迷信的记述,如僖公二十九年,介葛卢来鲁,听见一头牛的鸣声,即知其所生三头小牛已被做为祭祀用的牺;又如襄公十八年,楚军北侵,晋人师旷说:&ldo;我先后吹了北风和南风的歌曲,知南风不竞,楚师必不会取胜&rdo;;又如昭公二十八年,晋人羊舌肸之母听见其孙降生时的啼声似豺狼,就预知此儿日后必定丧家。嵇康对以上怪诞传说一一加以驳斥,指出这些歌声、啼声和牛鸣同所说结果并无关系。不过是事后附会或俗儒妄记。

在声音与人的感情关系上,嵇康说:

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二物诚然,则求情者不留观于形貌,揆心者不假听于声音也。察者欲因声以知心,不亦外乎?

声之与心,殊涂异轨,不相经纬。

嵇康反复强调声音本身并无所谓哀乐,只是&ldo;物之自然&rdo;,和人内心喜怒哀乐并不相干,声音乃人们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嵇康这种看法符合唯物主义原则,应予以肯定。但,嵇康没有把自然的声音(声波)同经过人为艺术加工的音乐区别开来,就否定了音乐的社会性。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音乐必然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把它与声音等同起来,就不妥当了。

在人的形体和精神关系上,嵇康认为二者是相互依赖的。他说:&ldo;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rdo;。他这样指出形体和精神互为依赖而不相离,是正确的。但未分别主次,没有指出精神产生于形体,即物质先于精神,因此,难免令人怀疑他是二元论者。这是其欠缺之处。

嵇康注意养生之道,他著《养生论》,否认人能成仙,但认为如能在形、神两方面善自保养,可以长寿。他说:&ldo;神躁于中&rdo;,则&ldo;形丧于外&rdo;,所以要人们&ldo;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rdo;,加以&ldo;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互济&ldo;。他指出:&ldo;富贵多残,伐之者众也;野人多寿,伤之者寡也&rdo;。这话有见地而不全面,穷人虽不能纵欲,但也不能饱腹煖身;富人不仅&ldo;伐之者众&rdo;,他们争权夺利,或求长生服毒药,也会自损其寿。嵇康认为&ldo;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rdo;。有些同志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的空想。其实从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来看,未来人的寿命逐渐延长到数百岁以上,未必就无可能。不过,从嵇康讲求服食之性来说,倒是存在着服毒致死的危险,因为在魏晋之际,死于吃炼丹之药的人也确实不少了。

(4)&ldo;求之自然之理&rdo;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嵇康的认识论强调对自然的认识问题,他说:

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理已定,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今未得之于心,而多恃前言以为谈证。自此以往,恐巧历不能纪耳。

这是说人们在对某种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首先要弄清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ldo;得于心&rdo;是对事物的融会贯通。他认为判断事物不能只靠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作出理性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如果没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只以古人的话为依据,进行无休止的推论,是无法得到正确认识的。他反对&ldo;以己为度&rdo;的主观臆断。他说:&ldo;故善求者观物于微,触类而长,不以己为度也&rdo;。同时,嵇康也强调用&ldo;效验&rdo;来鉴别认识的真伪,他说:&ldo;夫所知麦之善于菽,稻之胜于稷,由有效而识之&rdo;。说明嵇康是强调认识问题应当有客观标准的。正因为这样,嵇康才敢于反对&ldo;立六经以为准&rdo;、&ldo;以周孔为关键&rdo;的俗儒认识标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