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皇宫,即便他贵为太子,也不可能这般私下了结了三品尚书之女的性命。是以谢杳并未挣扎,眼底波澜不惊,只望着他。太子终还是手一松,往后退了一步,活动了活动手腕。
谢杳急促地喘了几口气,气息平稳下来方道:“此事与世子无关,是民女自己拿主意,要来投奔殿下的。”
“投奔?”太子嗤笑一声,“若是孤没记错,谢小姐等开了春,才十四罢?你拿什么,来投奔孤?”
谢杳只一笑,“殿下大可以猜猜,民女是如何得知殿下身世的。也大可以猜猜,民女这番话,足不足信。”
语毕,谢杳双手奉上一只锦囊,“民女的一点诚意,殿下可否赏脸一观?”
太子深深看她一眼,拿过来拆开,里头只一张字条,是昨夜里谢杳随手扯了一片纸条写下的——元平十四年,春大旱,夏蝗灾。
这场天灾当年影响颇深,灾民都涌进了京城,京中的达官显贵亦收敛了往日奢靡的习气。谢永也正是那时候治蝗有功,才加封了太子少傅的。
她既是想一步就反客为主,必然是要走险棋的。而谢杳又清楚得很,自个儿的优势在于对往后这几年的局势了如指掌,虽说人事易变,牵一发而动全身,那天灾呢?
太子一眼扫过去,倏地变了脸色,将纸条握在手心,低声喝道:“大胆!你可知这是何罪?”
“民女自然知道。可民女也知道,既然殿下早早得了这个消息,倘若殿下在户部工部安插好人,春旱一来,无论是流民的安置,还是水利,都能占了先机。岂不比被宁王抢了功劳来得好?”
太子下意识地将手中纸条揉皱,紧锁着眉头,打量着望向谢杳。若非他早将谢杳的身世摸了个透,以她这番话来看,说她还不到十四岁,他一准是不信的。
太子逼近一步,掐着她下巴,目光锐利,直望进她眼底,像是想要径直望到她心里去,看看这小姑娘到底是何打算似的。良久,神色方松动了些,“孤为何要信你?”
谢杳仍只笑着,轻声道:“殿下,赌就赌个大的,是不是?”
太子松开她,抚掌而笑,颇有几分赞许,“不错。”
谢杳知他这意思是打算信了,毕竟是宫宴,她不好离席太久,便预备着告退,哪知礼行过一半,便被太子扶起。
太子又是那副漫不经心的模样,仿佛醉意上来一般,朝谢杳眨眨眼,“不急着走,有人来寻你了。”
谢杳一愣,探头往下一望,正对上立于揽月阁下抬头望过来的沈辞的眼。
太子在她身侧凉凉开口:“孤还是得仔细想想,到底是你们二人合起来做戏给孤看,还是你当真投奔于孤。”
沈辞在下头眯了眯眼,走了上来,先扫了谢杳一眼,目光在她微微泛红的脖颈上一顿,才向太子行过礼。
谢杳不自觉地往他那边挪了两步。
太子自顾自地去端了酒来喝了一口,背对着沈辞,“世子今日怎的有这份闲心,来这儿醒酒?”
谢杳后知后觉想起自己脖颈上怕是还有方才太子掐的红痕,不动声色地将斗篷往上扯了扯。
“比不过殿下,阖宫欢宴,一人躲在此处独醉便罢了,还偏要跟个不懂事的小姑娘动手。”沈辞话里犹带笑意,谢杳瞧了他一眼,才看见他眼中锋芒。而他手虚握的那个位置,正是他往常配剑的位置。
“世子此言差矣。”太子半转过身来,“你又怎知,不是你这小姑娘,先来招惹孤的?”
谢杳本已眼观鼻鼻观心地把自个儿当成这阁子里的一根柱子,委实没料到太子竟把火引在她身上,愕然抬头,正巧沈辞瞥她一眼,她当即心虚地低下头去。
也真是一物自有一物降,她方才唬太子那气势不小,叫人浑然摸不着她的底,如今乍一对上沈辞,登时便泄了气。
沈辞淡淡望她一眼,并未搭理她,谢杳却莫名从他那一眼里读出了秋后算账的意思,不禁又往他那儿挪了挪。
“殿下倘若没有别的吩咐,便先告退了。”
太子一扬手,又自坐在栏杆上饮酒。
沈辞转身往下走,走了两步回头,蹙着眉看谢杳,“你还愣着做什么?”
正巧太子向谢杳那个方向一举杯,笑起来。
谢杳忙不迭跟上。
两人一前一后往回走,谢杳偷偷瞥他侧脸,见他面色不虞的样子,快步往前追了追,试探着唤他:“阿辞?”
沈辞看着小姑娘因为心虚显得有些怯生生的神色,本也没打算真与她置气,只是怕她在太子那儿吃了亏。不过他每回一碰上穆家的人,便莫名有些压不住的戾气,这时候只能勉强牵了牵嘴角,尽量放柔了声音,同她道:“隔墙有耳,回去再说。”
此处灯光本就不甚明亮,他这一笑落到谢杳眼里,怎么品都有些皮笑肉不笑的意味。
谢杳乖觉点了点头,却在心里默默盘算着,回头该如何与他说道方能掩饰过去——她如今这一番打算,本也不欲说与他。兵行险着,她不想拖旁人下水,这些事儿她自个儿担着便成了,时机到了,再同他坦白也不迟。
两人一同回去太过扎眼,沈辞回身替她拢了拢斗篷,完全遮住她脖子上的红痕——谢杳察觉他看到那红痕时眉头又皱了皱,忙安抚道:“不打紧的,也不疼。不过是起了点误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