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介 > 第152章(第1页)

第152章(第1页)

封建统治者用屠杀政策来对付造反的人民,其效果如何,可以从两广总督谭锺麟给皇帝的奏稿中看到。这个总督写道:&ldo;土匪四起,到处民心惊惶,各州县风鹤频闻,请兵者纷至沓来&rdo;,他&ldo;抵任未久,日以杀人为事&rdo;。但是造反的群众&ldo;陆捕则入海,水捕则入山,……莫能得其踪迹&rdo;,&ldo;聚则为盗,散则为民,此拿彼窜,固非一州县之力所能穷究也&rdo;2。

上述这些分散在各地的反帝反封建的自发的斗争,是预告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雷鸣和电闪。

--------------------------------------------------------------------------------

1王文杰:《中国近世史上的教案》,1947年版,页69。

2福森科:《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页92。

1王文杰:《中国近世史上的教案》,页129。

2福森科:《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页93。

3同上书,页89、94、97等处。

4卿汝楫著:《美国侵华史》第二卷,页616。

1程宗裕辑:《增订教案汇编》卷三,光绪二十八年刊本,页2。

2同上书,页5。

3《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三三,页1。

4同上书,卷一三四,页18。

5《湘报》第一六五号,页659。

1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页198。

2《中外日报》,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十六日。

3《余栋臣与四川农民反帝运动》。见《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四期,页29、30。

1李锺珏:《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序》,见《广西历史资料》1959年第二期,页103。

1李锺珏:《遂良存稿》,见《广西历史资料》1959年第二期,页73-99。

1转引自《湘报》第七十六号,页304上。

2《光绪朝东华录》,页3680、3681。

--------------------------------------------------------------------------------

--------------------------------------------------------------------------------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前面已经说过(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在马关条约订立时,康有为曾率领公车上书,提出了资产阶级倾向的变法主张。到了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德国侵占胶州湾事件发生后,康有为又在给皇帝的一个奏文中,以激昂的调子指出局势的危急。他说:&ot;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ot;他直接了当地向皇帝说,照这样下去,你这皇帝怕要当不成了:&ot;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ot;他更指出下层人民会起来造反,以此警告统治集团:&ot;自台事后(即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ot;1!康有为把局势说得这样岌岌可危,是为了证明变法维新势在必行,万万不可推延。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几年间的活动,形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政治运动。他们举着&ldo;救亡图存&rdo;的旗帜,要求抵制外来侵略,他们不满于腐朽的封建统治,主张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的图样实行某些政治上的改革。但是从上引康有为在光绪二十三年向皇帝上书中的话就可以看到,他们同封建统治者一样,害怕和反对下层人民群众中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他们希望,封建统治者接受他们的主张,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维新;并且通过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避免正在兴起的农民革命。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有了一个初步的发展,这是以康有为为首的变法维新运动的经济基础。初步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主义所具有的特点和弱点决定了这个政治运动的软弱的改良主义性质。

当中日甲午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恩格斯就预言说:&ldo;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rdo;,&ldo;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rdo;1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事实,证实了恩格斯的预见。

中日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人民的主要形式。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又为它们的商品输出开辟道路。同战前相比,洋货的输入数量有了急剧的增长。光绪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1895-1898年)四年间输入超过输出一点三倍,平均每年入超四千七百多万两,总计入超近一亿九千万两。

针对棉花出口,而棉纱、棉布大量进口的事实,一个当时经营纺织业的资本家忧郁地说:&ldo;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损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肉袒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rdo;2帝国主义分子却兴高采烈地说:&ldo;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rdo;3这种情况表明,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已经逐渐解体的自然经济,在许多地区是进一步面临崩溃瓦解的境地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