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在祭奠孔子后的第二天,朱允炆便收到了近二十份反对国子监革新的奏疏,一言以盖之:
杂术之学,不登大雅之堂。
朱允炆看着这些奏章,叹了一口气,他们未必是在反对国子监革新之事,而是找到了宣泄口,反对自己。
一条鞭法、遏兼并国策,确实是赢得了底层的欢迎,也让这些人大出血。
他们没办法反对国策,却有办法反对国子监革新。
看来,新俸禄的出-台,也只是让这些官员嘴里皇恩浩荡下,私底下该怎么说,还是涛声依旧。
行。
你们不是反对吗?
那咱就来点大的。
朱允炆亲自拟写诏书,命行人司严许博宣读于内阁。
郁新、张紞、解缙跪着接旨。
严许博清了清嗓子,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国子监乃帝国育才之地,事关国运兴衰。前有徐监丞《国子监十大弊病》,后有百官反革新之举,朕意难决,忧心忡忡,今欲兴辩论之道,以听肺腑之言。”
“夫辩论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决事由。”
“以此之法,决国子监革新与否。由是,命内阁于百官、国子监,选五人为反对革新之甲方,朕拟选五人为支持革新之乙方,朕与百官、监生悉数旁听,以辩论之果,定国子监之未来!”
解缙等人领旨之后,严许博回去复命。
看着圣旨的内容,郁新呵呵笑了起来,说道:“皇上想以辩论之举,决定是否推行国子监革新之策,此法倒是新鲜。谢大绅,你如何看?”
因为解缙支持国子监革新课业,而这与郁新、张紞观点相左,因此,二人对解缙有所埋怨与孤立。
解缙听着郁新阴阳怪气的声音,皱了皱眉,说道:“郁阁老,国子监既有弊病,革新是理所当然的事。”
张紞知道议论下去也没有结果,反而伤了和气,便说道:“既然皇上想以辩论定结果,那便辩论一场吧。”
“怎么,张阁老还打算亲自下场辩一辩不成?”
解缙看着自信的张紞问道。
张紞只轻松一笑,道:“百官与国子监人才众多,何须我等亲自去辩?凭心而论,《国子监十大弊病》疏,确实有可取之处,若革新其他,张某无话可说,若革新课业,将农、商、匠、医、星象、筹数、体训等杂学纳入国子监课业,百官不会同意!”
解缙微微摇头,整理了下官服,说道:“若辩论结果是支持杂学加入国子监课业,你们当如何?”
“如何?呵,若真如此,那便说明我等,已无力治国,应让贤了。”
郁新直言道。
解缙叹了一口气,说道:“到时候,我会备些薄酒,给郁大人践行。”
“呵,若走的人是你呢?”
郁新面如冰霜。
解缙哈哈一笑,道:“那郁大人的酒,我一定会多喝几杯。”
“哎,好了,作为内阁阁臣,何须如此?皇上已下了旨意,听从便是。至于结果,十日国子监,自然会分出来,我等就不要再起纷争了。”
张紞有些头疼。
这年头,当个和事老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