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品中国文人辛弃疾阅读笔记 > 第62章(第1页)

第62章(第1页)

在洛阳,李白与杜甫相遇了。

杜甫小李白十一岁,此时已过了而立之年。他十年前就到洛阳考进士,没考中。他也是各地游学,长见识,写诗,已经写下了描绘泰山的传世之作。他曾以洛阳为中心,游吴越,游齐鲁。两个大诗人都在游,现在游到一块儿了。

洛阳号称东都,富庶而繁华,高官大贾云集,是名闻天下的纸醉金迷之地。杜甫以一介布衣,目睹阔人过日子,感觉很不好。听说李白路过洛阳,杜甫赶忙去拜见。

当时李白已是公认的大诗人,而杜甫尚在走向大诗人的途中,写诗很苦:&ldo;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rdo;李白又在宫廷待了三年,全国的大小诗人无不称羡。杜甫显然是李白的崇拜者。而李白刚离开朝廷,郁闷,神思恍惚,满脑子装着神仙。杜甫想跟他游,他同意了。花谁的钱不得而知。这一年李白不缺钱。

闻一多先生描绘李、杜相见说:&ldo;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水,大书而特书…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劈面走来了,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rdo;

这段话,王瑶教授的《李白》一书又加以引用。

我实在不理解,闻一多的激动是怎么回事。李白见杜甫,很寻常的,跟他的许多一般性的交游没啥区别。杜甫显然激动,而李白的反应平淡。激动与平淡皆正常。对李白来说,多一个朋友也不是坏事,并且是合格的崇拜者。‐‐杜甫在他的带动下,写诗歌颂神仙了,不辞辛劳,随他苦寻着名道士华盖君。听说华盖君死了,他们一同悲伤。

两个人游起来了,李白这几年吃得好,面目加丰,杜甫瘦而高。游山东,游河南,在梁园(开封)盘桓。这地方曾是汉武帝时梁王的封地,司马相如在梁王府写下《子虚赋》。李白谈起相如就滔滔不绝,杜甫洗耳恭听。又来了一位诗人高适,河北人,写过&ldo;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rdo;。三个诗人游,比两个更痛快。喝酒,携妓,纵情山水。李白居首,高适次之,杜甫甘于末位。李白的兴奋总是与神仙有关,而杜甫的兴奋只在眼前:李太白几乎就是神仙。杜甫崇拜李白,最大限度地感受李白,恨不得变成李白。如果说李、杜的这次交游具有某种历史性,那么,这种历史性,仅限于它向我们表明‐‐杜甫的真诚。李白也一样。大诗人全都真诚,对自然,对人事,善于学习,不怕被别人的魅力所吸引。而小诗人则忙于摆谱,囿于他的自尊心。

纵观社会各领域,所谓自尊心,害了很多人。

生命力的强劲喷发,有时需要毕恭毕敬。骄傲与谦虚,有时是一回事儿。

杜甫后来赞美李白,诗句直逼李白的核心处:&ldo;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rdo;‐‐李白的心思卓尔不群,导至他的诗篇无敌于天下。杜甫还描绘李白:&ldo;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rdo;没有对李白的生命形态的特殊感受,写不出这种诗句。

杜甫的后半生不停地怀念李白,他形容李白的句子也成了千古绝唱:&ldo;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rdo;

而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则属应酬。他可能写过就忘了。

三个诗人同游,文坛视为佳话。但也不必过于激动,擂鼓焚香什么的。那一阵,三个男人都是仕途失意,游到秋天散了,各奔前程。高适四十岁以后仕途走大运,和他想要追随的陶渊明刚好相反。《旧唐书》说:&ldo;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rdo;

高适做的官皆为实职,从地方大员到朝廷重臣,不像李白的供奉翰林,是虚职。这供奉二字,李白现在的体会异于三年前。比之安陆十年体会更深: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而天上的神仙又迟迟不下凡。

杜甫回忆李白在开封的情形时说:

&ldo;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rdo;

有个叫金陵子的妓女,频繁出现在李白的诗中。她可能是金陵(南京)人,长得很漂亮。当时的妓女,素质好,诗词歌舞是必修课,她们的流动性也大,有如浪迹天涯的诗人们。

李白的及时行乐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用为他的品德操心。伟大的诗人,并非一定是道德楷模。屈原、陶潜、杜甫、苏轼是这类楷模,但李白不是。

依我看,才华是第一位的,生命的强度在道德之先。

李白七

从四十六岁到五十五岁,李白在各地漫游,&ldo;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rdo;他家在山东,常居河南开封,又以河南为中心,游河北、山西、陕西。&ldo;酒隐安陆&rdo;十年,客梁园十年,中间则是五年的江南漫游和三年的翰林学士,李白一生的主要轨迹,就在这二十八九年。杜甫说: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这诗句对李白的形容非常贴切。飘零是李白的常态,他没有多少家园的概念,虽然他也写诗怀念儿女,但比之杜甫的亲情差远了。四川老家,兄弟姐妹一大堆,他几乎只字不提。这是耐人寻味的,学者们往往语焉不详。兄弟姐妹多,冲淡亲情,包括对父母的感情?而家园感与亲情紧密相连。我所看到的写李白的文字,无一例外地美化他的亲情友情,费力却未必讨好。把握李白之为李白,切忌把他弄得面面俱到。这也是供课堂用的文学史描写古代杰出文人的通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