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钦宗赵桓在太上皇赵佶南逃之后,首先召集宰相等人议事,他们主张赵桓跟着向南逃,来避金兵锋芒。后来兵部尚书李纲为钦宗出谋划策,希望钦宗坚持守城,等待各地勤王之师共助退金,正好这时燕王、越王赶到,都主张固守京城,赵桓这才稍微安定下来预备迎战,当天白天钦宗还对李纲说:&ldo;朕今天是为你留下来的,治兵退敌,全由你来操办。&rdo;然而夜里,赵桓就告诉宰臣,准备离京。第二天早晨赵桓等人被李纲拦住,六军将士也表示愿意誓死守城,赵桓这才又勉强留下来。但是,他又派人偷偷出城,到金人营中议和去了。宋朝廷提出,愿派亲王、宰相到金营议和,同意每年增加岁币,另外还答应犒劳金军。但不同意割地。而且当时就派人押送去一万两金子及酒果等物,送给金军统帅宗望。宗望喜出望外,收下礼物,还不肯罢休,又提出犒师金银帛绢各以千万计,马驼骡驴等各以万计,宋朝尊金国为伯父,以河为界,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另外让宋朝的亲王、宰相到金国作人质。宋朝君臣商议后不答应,于是第一次议和破裂。金兵开始攻城,宋军顽强抵抗,两军相持半月不下。这时各地勤王之师十余万人陆续到达,金兵恐慌,稍作撤退。李纲等人为钦宗献策说,我方目前已有二十多万人,而金兵只有六万人左右,他们又是孤军深入,现在不能迅速攻下汴京,必然要撤退。那么宋军就可趁其回撤渡河之际,加以攻击,然后联络河北各地,从背后袭击拦截金兵,这样就可以全歼金军。这个作战方案可谓天衣无缝,只要执行肯定胜券在握。可是赵桓却毫不理会,又错误地采纳了姚平仲夜袭金营的计策,背着李纲出兵,结果劫营失败。朝中主和派乘机抱怨此次劫营使勤王之师及京城部队尽被金兵消灭。赵桓吓得急忙罢免了李纲的职务,并下诏不准再战,去向金人谢罪。太学生陈东等人听闻李纲被罢免,数百人齐上书为李纲喊冤,京城数万军民也闻讯赶来,人们打破了登闻鼓,呼声动天。赵桓只好又恢复了李纲尚书右丞之职,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此时金兵派人责问赵桓为何派兵袭营,赵桓连忙说这不是朝廷的命令,一定治罪偷袭之人。然后,让人带着同意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诏书前往金营,并让皇弟赵构到金营作人质。金人拿着割地诏书,押着赵构,慌慌张张地撒军了。宣抚使种师道请示趁金兵半渡河之际,出兵攻击,赵桓竟然不许。而主和派李邦彦等人则宣布军法,谁敢擅自出动攻击,格杀勿论。种师道等人眼睁睁地看着金兵渡河而去十分气愤,但也无可奈何。
相信一个江湖术士金兵退去,北宋朝廷又恢复了以往那样平静的生活,钦宗赵桓更是以为天下太平,丝毫没有加固边防的意思。只有大臣李纲忧心忡忡,多次上书请求加强战备,以防金兵再侵。赵桓不仅不采纳李纲的意见,反而通知门下侍郎耿仲南等人对于李纲上书不得上报,全部扣押。金国派出的刺探回报说宋朝廷没有什么举动,金国认为宋朝软弱可欺,于是仅仅过了半年,又卷土重来,再度南侵。靖康元年,两路金军会师围住汴京城。此时各地勤王兵由于接到不得妄动的命令,因此离京城甚远,不能解燃眉之急,而赵桓身边也只有卫士和弓箭手七万人左右,这下钦宗急坏了。他病急乱投医,听信一个自称能撒豆成兵,生擒敌帅的骗子郭京,赐金帛数万,召来市井无赖7777人,于次日出城决战,结果&ldo;神兵&rdo;一败涂地,郭京也逃跑了,金兵趁机攻进了汴京城。赵桓悔恨万分,痛哭道:&ldo;朕不用种师道之言,以至于此。&rdo;可惜后悔已晚。他对前途完全丧失了信心。此时,汴京百姓争欲巷战,吓得金人宣布要议和退兵,赵桓仿佛捞到了一棵救命稻草,亲自出城向金人恳求,奴颜婢膝,低声下气地伏首称臣,乞求宽恕。签字已毕,赵桓又摆下香案,望金国方向拜了几拜,算是尽了臣礼,金人这才同意放他回城。
回城后,赵桓下令搜集金银、骡马、美女送与金使。计有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牲畜七千余匹、少女一千五百人,甚至连自己的嫔妃也拿来充数。但金人贪得无厌,嫌所得金银数量不足,声称要洗劫城池,并要赵桓再去金营议和。吓破了胆的赵桓只得再次前往,却被金人当做人质扣留下来。赵桓被迫下令城中官吏加紧搜刮金银,百姓各分坊街,互相监督,即使妇女的钗钏之物也在搜刮之列。直弄得汴京城里翻江倒海,民不聊生。
这次&ldo;议和&rdo;让赵桓在金营内受尽了苦头和屈辱。他整天被困在一间小屋里,忍受着砭骨寒风,缺吃少喝,晚上蜷缩在一铺土坑上,连被褥都没有,真是生不如死。后来,他的父亲太上皇赵佶也被押来了。四月一日,金兵在大肆掳掠后开始撤退。金兵退走时,带走了大量金银财宝、仪仗法物、图书典籍、古董文物,百工技艺、倡优杂技人等,北宋王朝&ldo;二百年府库蓄积&rdo;为之一空。赵桓及赵佶、皇后、妃嫔宗室、大臣两三千多人也成为俘虏,随金兵北归。
赵桓到金国后,头戴斗笠,骑着马,由人监管。每过一城池,就掩面而泣,然而,泪水再多也洗不掉这亡国之君、阶下之囚的耻辱啊。赵桓到金国后,被封为&ldo;重昏侯&rdo;,意思是他与其父&ldo;昏德公&rdo;赵佶加一起是一昏再昏。后来赵桓客死在金国,终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