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应将全部汉中地盘给刘季的同时,项羽还派出了三万人陪同刘季回汉中。这三万人名为保护实际上是送押。由于之前刘季约法三章的效用,很多人愿意跟随刘季入汉中,一下子刘季的军队扩充了好几万人。
张良一路相送,一直走到褒中这个地方。刘季说:就送到这里吧。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褒中这个地方已经深入巴蜀之地,一路上山势非常陡峭,都依着山势铺设木材用来作道路,称作&ldo;栈道&rdo;。
张良临别前对刘季说道:您看到这些栈道了吗?巴蜀之地就靠这些东西传递消息调遣兵将。项王始终疑心您与他争夺天下,您可以将这些栈道全部烧毁。这样一来绝了项王的疑虑,表示您此生都不会再入主关中,二来也可防备其他封王进攻汉中。
刘季听从了张良的话。命令士兵每走过一处就烧毁一处栈道。消息传到项羽那里,项羽果然从此对刘季放心。
刘季的军队继续向巴蜀腹地深入,越走路越难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外部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士兵们的情绪越来越低落。这些士兵背井离乡,去巴蜀,而且按现在的形势看来,恐怕这辈子都不能回家乡,再也见不到家中的父母亲人。
士兵们怨声载道,很快就有人私自逃跑了。逃跑这种事情就像一阵风,一个逃就会有十个逃。
等部队走到南郑的时候,清点人数,士兵们不论,人数太多了无法统计,将领就已经逃跑了十多个,这是个多么可怕的概念。此刻刘季的军队有四个字可以很好地形容:军心涣散!
按理说,军队有大量将领士兵逃跑这件事情应该引起最高领导者的重视,对此刘季的反应却是爱理不理,他毫不追究逃跑者的罪责,只是命萧何当丞相,将逃跑将领的空缺换人补上,继续走。
这种情形每天都在继续,由于领导不管,逃跑的人越来越多。
直到有一天,有人向刘季汇报说:丞相萧何也逃跑了!
刘季大惊失色,悲痛万分,那种感觉如同被人活生生砍去一只手。
韩信
事实上,萧何没有逃跑,他是去追人。逃跑的另有其人,此人就是韩信。
韩信,淮阴人士,生年不详,卒于前196年。
小韩信有个不幸的童年,父亲早早去世,母亲带着他艰难度日。家里的经济状况自然不容乐观。说起来小韩信在某种程度上和刘季有些相似,成年后的韩信,也不爱好耕田劳动,又不会经商做生意,为了养活自己,他也想到了要去当公务员。谋生之路,到这里都和刘季很形似,但他比不上刘季的是,这是个默默无闻的人,长到这么大都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才能,人家刘季至少还有个宽厚爱人,讲义气的好人缘。同时,韩信的家境比起刘季也差太多了,前者虽然不富裕,但后者已经到了难求温饱的地步。就这样既没有人夸赞推荐,又没有钱上下打点,想当公务员?想都不要想了。
种田,经商,当官三不就的韩信,成为一名无业游民。不但不能奉养年迈的母亲,连自己的三顿饭都要人救济。韩母生了这样的儿子,无奈之下,只好给人做些针线活,勉强养自己。这种窘迫的日子老人家没有受太多的苦,因为过了没多久,韩母就去世了。
韩信想安葬母亲,但家徒四壁,无奈之下只好草草殡殓,把灵柩停在荒郊野外。没办法啊,等到有钱再埋吧。
这就是小韩信和成年韩信过的日子,虽然已经如此窘迫,但韩信却心怀大志。他常常走到野外,替他的母亲寻找墓地。要求还很高,要求墓地地势高,干燥,又要两边空旷,能容纳万户。按当时习惯,这种找墓穴的标准其实是寻王陵的标准。
找墓穴高要求固然是好,但韩信必须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这是个毫无经济来源的人,想吃饭只好靠混。
韩信有个朋友,是个小吏。职务非常巧正是刘季以前当过的,亭长。
韩信经常到这个朋友家吃饭,亭长的妻子见韩某人每日必来,每吃饭时间必来,心里很不高兴又不能当面拒绝,于是想了个办法。这一天,亭长妻子早早就把饭煮好吃了,等到韩信依照惯例来吃早饭的时候,亭长妻子才出来说:你来晚了,我们都已经吃过了。明日请早!
男人大丈夫被人这么讥讽,韩信从此以后再也不去亭长家混饭了。
就这样又过了几天,韩信忽然有些后悔了。他既然和亭长绝交,其他几家经常蹭饭的也都表示出反感,韩信绝了一家又一家,终于,落到有时候一整天都没饭吃的地步。
人到绝境了总会求变,这时候韩信终于有了觉悟,他想去找份工作。能不能施展宏图抱负不谈,至少先弄饱肚子。
找什么工作呢?这也是个问题。
韩信仔细想了想,想了很久,都觉得三百六十行,都不适合他。好在黄天不负有心人,韩信最终想到,他可以去钓鱼。这件事既不费力,而且不用看人白眼。
并且,当年姜太公钓鱼,一不小心就钓到个周文王。如今我也是钓鱼吧,既不失身份,运气好的话也许能另有收获。
韩信拿着渔竿去钓鱼,渐渐地他发现钓鱼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美好。钓不到周文王不说,每天钓鱼换的钱,仅能让他不饿死。也就是说,半饥半饱。他是个看得开的人,连自己母亲死掉,没钱安葬却能跑去找那传说中的王陵就可以看出,这实在是个很看得开的人。韩信安慰自己,就算半饥半饱,也总好过看人家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