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三国史心得体会 > 第104章(第1页)

第104章(第1页)

蜀国的叟人主要居住在越巂、建宁和朱提等郡,巂字与叟同声,《史记》、《汉书》、《三国志》等书所提到的巂人即叟人。《三国志》卷43《张嶷传》言:&ldo;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rdo;&ldo;叟夷&rdo;指叟族与其他夷人。《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言:&ldo;先主薨,越巂叟帅高定元叛&rdo;;又言益州大姓雍闿&rdo;使建宁孟获说夷叟&rdo;,这里的夷叟可能指西方的夷人及叟人,也可能只指叟人,因叟亦属西夷,越巂与建宁二郡的叟人同属越巂羌。《史记》、《汉书》叙及以上二郡的少数民族,或言&ldo;蛮夷&rdo;(南方的蛮人和西夷),或用&ldo;郡夷&rdo;(指郡内的夷人,应包括叟族)。东汉以后的史书始提出&ldo;叟&rdo;这一称呼,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亦发生阶段性的演变,初期叟族内部只有各自分散的部落,后来各部落逐渐凝聚为一个较壮大的部族,故名之曰叟族。1936年从今云南昭通市(三国时属朱提郡)洒鱼河畔的古墓中发掘出一颗刻有&ldo;汉叟邑长&rdo;四个字的铜印,旁边还有汉砖出土,说明这颗铜印是东汉或蜀汉颁发给当地叟族酋长的信印。

建宁郡的少数民族还有濮、僰、昆明等族。《三国志》卷43《李恢传》言&ldo;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rdo;,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向南夷的叟族和濮族人民征收耕牛等物,《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叙此作&ldo;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rdo;。其中的&ldo;其&rdo;,即指叟、濮二族。昆明族,实系叟族,也称昆族。《史记》卷116《西南夷列传》曾提到昆明族。《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言夷(西南夷)人大种曰&ldo;昆&rdo;,小种曰&ldo;叟&rdo;。二者只是称呼之不同,属氐羌族系统。《三国志&iddot;李恢传》言恢曾被围困于昆明,昆明即因住有昆明族而得名。叟族还被称为&ldo;氐叟&rdo;、&ldo;斯叟&rdo;、&ldo;苏祁叟&rdo;、&ldo;青叟&rdo;(即青羌)等,均因系属氐羌系统的部落或部族而得名。从汉魏之际史料看,各军阀颇喜以叟人为兵。吴人伪制的《后出师表》言:&ldo;僰、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皆数十年之内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rdo;。《资治通鉴》胡注云:&ldo;蜀兵谓之叟,僰叟、巴叟之兵也&rdo;。胡注释叟为蜀兵,未为甚妥,然征用叟人为兵,实为各军阀所惯为。如《三国志》卷31《刘二牧传》注引《英雄记》曰:

董卓使司徒赵谦将兵向州,说校尉贾龙,使引兵还击焉,焉出青羌与战,故能破杀。

《后汉书》卷72《董卓传》:

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引傕众得入,城溃(李贤注:叟兵即蜀兵也,汉代谓蜀为叟)。

《后汉书》卷75《刘焉传》:

兴平元年,征西将军马腾与范谋诛李傕,焉遣叟兵五千助之,战败(李贤引孔安国注《尚书》云:&ldo;蜀,叟也。&rdo;)。

《三国志》卷31《刘璋传》:

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于曹公。

从以上几段引文观之,叟兵在当时是各军阀喜用的劲旅,而青羌尤以勇敢善战著名。青羌因服饰崇尚青色,故有此称,其善战与板楯齐名,诸葛亮以南中青羌为五部,由名将王平统领。《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言诸葛亮:

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爂、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ldo;五子&rdo;,故南人言&ldo;四姓五子&rdo;也。以夷多刚很,不宾大姓富豪,乃劝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财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亮收其俊杰建宁爂习、朱提孟琰及(孟)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

由以上材料可知诸葛亮所以能与强大的曹魏连年争战,而不稍示弱,实赖有南中各族人力、兵员和物资的种种有效支持。诸葛亮的民族政策是尽量笼络各族的大姓豪强,通过他们以最大限度地榨取和利用各族人民为蜀汉政权卖力效劳。这种作法无疑是高层次的阶级压榨,唯客观上对南中各族社会的封建化,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僰族

《文选》卷11载有陈琳(字孔璋)《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提到曹操麾下有&ldo;湟中羌僰&rdo;等少数民族队伍。《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数次提到在夜郎西边的&ldo;僰&rdo;,《集解》引徐广曰:僰乃&ldo;羌之别种&rdo;。《史记》卷112《主父偃列传》载严安给汉武帝上书亦言及西南夷中的&ldo;羌僰&rdo;。《后汉书》卷80《杜笃列传》则以&ldo;氐僰&rdo;并提。李贤注以为&ldo;氐僰&rdo;&ldo;乃西南夷号&rdo;。以上材料说明两汉三国时,西北个别地区仍居有僰人,而僰人在西南地区者更多。僰既常与氐羌并称,证明僰族出自氐羌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僰与&ldo;白&rdo;同音。《水经注》卷33《江水一》引《地理风俗记》谓僰&ldo;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从人。&rdo;所谓&ldo;仁&rdo;,指文明、进步,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华阳国志》卷3《蜀志》言当公元前400年左右,蜀攻青衣(今四川芦山县至雅安市一带,相传为青衣羌居地),&ldo;雄长僚、僰&rdo;。《汉书》卷28上《地理志》犍为郡僰道县下颜师古注引应劭曰:&ldo;故僰侯国&rdo;(今宜宾市)。《水经注》卷33《江水一》&ldo;僰道县,本僰人居之,《秦纪》谓僰僮之富者也&rdo;。三国时,僰道县西南今云南东北部昭通地区的平埧中,住有不少僰人,那里有千顷池和龙池,系僰人用以溉田种稻者。汉武帝时,从僰道往南开了一条经过僰族聚居区通向益州郡味县(今云南曲靖市)的道路。味县是蜀汉庲降都督和建宁郡的共同驻在地,其附近僰族人口也不少。今云南峨山、石屏、建水等县及滇西的楚雄州也分布着僰人。当然,僰人最集中的居地还是在滇池周围的平埧地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