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乾隆饥饿的盛世 > 第27章(第2页)

第27章(第2页)

除了驱敌拓土之外,平定新疆战争的另一个意义是它的标志性。它标志着乾隆盛世达到了&ldo;全盛&rdo;,也就是基本完美无缺的阶段。中国历史上这最后一个盛世,人们通常称为&ldo;康乾盛世&rdo;。事实上,康熙和雍正的统治还称不上完美。直到乾隆新疆战争之后,清王朝在各个方面全面实现了对历史的超越,进入无可挑剔的&ldo;全盛&rdo;。

虽然对官员严酷苛刻,但乾隆对平民百姓却十分仁慈。这一点与朱元璋非常相似。

乾隆的天性中,有继承自母亲的善良。小时候宫中小动物死亡,他经常会泪流不止。雍正在遗诏中称乾隆&ldo;秉性仁慈&rdo;,并非虚誉。雍正甚至因此一度担心乾隆是否过于仁柔,以至于不能胜任皇帝这个职务。

从小接受的帝王教育,把&ldo;重农&rdo;&ldo;悯农&rdo;思想牢牢地刻进了乾隆的脑海里。虽然生长于深宫之中,他却对农民生计之艰辛有颇多了解。学生时代,他写过许多首以&ldo;爱民&rdo;为主题的诗歌。严冬之夜,他倚坐在紫禁城暖阁的炉火边,听着窗外北风呼啸,蓦然想起城外茅屋里的穷人会怎么熬过这个寒夜:&ldo;地炉燃炭暖气徐,俯仰丈室惭温饱。此时缅想饥寒人,茅屋唏嘘愁未了。&rdo;

随父亲外出谒陵打猎时,他看到农民正在地里秋收,挥汗如雨,遂写下了这样的诗句:&ldo;吾闻四民中,惟农苦莫若。有年谷价低,歉年委沟壑。即今丰稔收,租重主人索。益信为政者,仁民最先著。&rdo;

这些诗歌中的拳拳之意,较以写悯农诗著名的李绅等并不多让。虽然在学生期间形成的许多政治理念,在后来漫长的政治实践中被大幅修正,但悯农重农思想,却始终如一。直到乾隆五十三(1788年)年,年逾古稀的皇帝还亲笔临摹了南宋画家李迪的《鸡雏待饲图》,然后命刻印多份,发给各地官员,让他们&ldo;勿忘小民嗷嗷待哺之情&rdo;。

因为对民生的关切,所以乾隆对水旱灾荒特别关注。各地的天气和收成时时牵系着乾隆的心。史料表明,乾隆一生多次因为灾情而流泪。

有一年,安徽太湖县受灾,灾民在野外掘野菜时掘得一种&ldo;黑米&rdo;,数量甚大,掺在其他粮食中,可以用来充饥。乾隆得知后,命地方官把这种&ldo;黑米&rdo;呈上一些,自己亲口尝试后,不禁潸然泪下:

挖蕨聊糊口,得米出不意。

……

并呈其米样,煮食亲尝试。

嗟我民食兹,我食先坠泪。

……

邮寄诸皇子,令皆知此味。

他把这些&ldo;黑米&rdo;分别寄给几位皇子,让他们了解民间疾苦。

乾隆多次说,救灾是&ldo;国家第一要务&rdo;,&ldo;赈恤一事,乃地方大吏第一要务&rdo;,告诫地方官员&ldo;第一应戒讳灾之念&rdo;。他当政几十年间,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ldo;向来督抚中失察挂误处分,朕常加宽免。或有讳灾之事,朕必重治其罪。&rdo;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乾隆元年(1736年),他即位不久就因隐匿灾情不报,而罢了甘肃巡抚许容的官。乾隆七年(1742年),两江总督那苏图也因汇报灾情不实而受到皇帝的严厉申饬。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山东德州发生大水。大雨一连下了七昼夜,德州居民扶老携幼,纷纷攀登城楼,在城墙上生活多日。由于城中乏粮,百姓饥困,哭声震天。

其时德州城中的最高官员山东督粮道颜希深出差到省城办事,城中没有主事之人。虽然官仓中有粮,也无人敢决定放赈。颜希深七十多岁的老母何太夫人在官署中听到饥民的啼哭之声,询问署中人员为什么不放粮。署员说,放粮乃是国家大政,必须等颜道员回来后奏请上级批准才行。否则擅动仓谷,处罚极严。不但要丢官,还需要补赔。

何老太太闻听,勃然大怒,说:&ldo;此何时也!犹拘泥于常法乎?况德州距离省城甚远,如果等我儿子回来,再经详奏核复,那么数十万灾民都将成饿殍矣!你们无须忧虑,马上开仓放赈,以解倒悬。如果将来朝廷怪罪下来,一切由我儿子承担。如果要赔偿,我愿尽吾家所有,查封以抵偿。&rdo;

在老太太的力争下,仓库管理人员终于打开了粮仓,数十万饥民得以全活。

消息传到省府,山东巡抚非常震惊。他们以擅动仓谷,蔑视国家体制,加以举报。皇帝得知此事愤然批道:&ldo;有这样的贤良母亲和好官,为国为民,权宜通变,巡抚不但不举荐,还要弹劾,怎么能鼓励那些为国考虑者!&rdo;皇帝降旨,已动用的仓谷,准许作为正项开销,无须赔补,并且特别赐给颜母三品封诰。从此,皇帝对颜希深母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颜氏也因此仕途通畅,一路飞黄腾达,很快高升到督抚之高位。(谢骥《论&ldo;颜氏文化&rdo;的三大亮点》)

正如同对颜氏母子的特殊处理一样,凡事斤斤计较、察察为明的皇帝,独独对赈灾中的跑冒滴漏&ldo;难得糊涂&rdo;。发生灾害时,他宁肯地方官报得严重一点、夸张一点,因而发生冒赈、滥赈之弊也不追究。他最怕的就是他们赈灾不力,因此他多次说&ldo;办赈理宜宁滥勿遗&rdo;。对于那些舍不得花钱救灾的地方官,乾隆深恶痛绝。乾隆十七年(1752年),山西部分地区受灾,巡抚阿思哈舍不得动用国库银两,就劝富户出钱救灾。皇帝十分生气,说:&ldo;此奏实在卑鄙错谬之至,朕实骇闻。&rdo;不久就罢了他的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