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虽然仍包含着对义和团的一些错误看法,没有能对义和团的弱点作出具体的分析,但是它不把义和团看做有罪,而看做&ldo;有功于中国&rdo;,是在当时言论界中极为罕见的1。
--------------------------------------------------------------------------------
1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上册,页192。
1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1928年版,页81。
2同上书,页75。
3同上书,页76。
1《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文集》之五,中华书局1932年版,页22。
2同上书,页26。
1《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页191-192。
2孙中山1924年的《民权主义》演讲,见《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页758-759。
3张枬等:《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页58-62。
1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开智录》上未署名,1903年出版的《黄帝魂》这个论文集中收入此篇,亦未署名,据章士钊说,《黄帝魂》一书的编者是黄藻,他也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见章士钊的《疏黄帝魂》,刊于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册,页238-239。)
第四编: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小说书名:【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小说作者:胡绳 发布时间:2005-6-1022:36:39
---------------------------------------------------------------------------
第四编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二十章第三次革命高潮的酝酿
(一)日俄战争和帝国主义对
中国的经济侵略帝国主义列强,在订立辛丑条约中,暂时表现了它们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很快就为互相倾轧和冲突所代替。在辛丑条约订立后四年发生了日俄战争(1904-1905)。这是争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权利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在这次战争中,站在日本背后,支持它的是英国、美国。英国和日本在1902年1月订立了英日同盟条约。这个条约中说,订立这个条约是为了&ot;维持清帝国的独立和完整,并保证一切国家获得在清帝国中的商业和工业的机会均等。&ot;这就是前面说过的门户开放主义。也就是要保证中国成为一个对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大开门户的半殖民地国家。这个英日同盟的锋芒是针对俄国的,因为俄国当时对东北三省实际上实行了独占。在日俄战争进行中,美国方面也向列强发出一个通牒,重申门户开放主义,表示保持中国的完整是各国得到商业上机会均等的必要手段。
沙皇俄国武装占领中国的东北,清朝政府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只能依靠其他列强的反对来和俄国情商,希望它逐步撤兵。光绪二十八年三月(1902年4月)俄国同清朝政府成立了一个撤兵协约,俄国答应从签字时起,分三次,每次相隔六个月撤退在东北全境的军队。虽然这年九月,俄国依约撤走了盛京(辽宁)西南部的军队,但到了光绪二十九年三月(1903年4月)第二次撤兵期届满时,俄国不但不遵约撤退在盛京的其他各地和吉林的军队,而且提出七点要求,作为撤兵的先决条件,这些要求实际上是要清朝政府承认不但东三省,而且蒙古都是俄国的独占势力范围。沙皇俄国的这种侵略野心,引起了日俄间的战争。英国和美国企图用日本的力量来打破俄国对中国东北的独占,并且削弱俄国在远东的势力。日本是想取代俄国在东北的地位,它在向俄国宣战时还唱着&ot;保全中国的主权土地&ot;和&ot;各国在中国工商业机会均等&ot;的调子。
在日俄战争发生前,清朝有些官员主张联合日本,对俄作战。但清朝政府既没有对外作战的力量和决心,日本也不愿意中国参战。战争甫经爆发,日本政府就以&ldo;清朝财政现状,到底不许与外国战争;不宁惟是,倘中国人民于战争中,对一般外国人开始排外运动,殊有遗祸日本之虞&rdo;为借口,劝告清廷,在东北三省以外地区严守中立,而以全力维持国内安宁1。这也就是说,要清朝政府让出东北做战场,坐视日俄在中国境内厮杀。
日俄战争从1904年2月(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开始。清朝政府竟然宣布把辽河以东划为交战区,而自称是处于&ot;局外中立&ot;的地位。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这时的一个奏折表明了当时清朝政府的窘态。他指出,在这两强交兵之际,要&ot;谨守局外&ot;,也必须有重兵设防,而&ot;详查形势,扼要设防,至少亦须有六万人,以万人拱卫京师,以五万人分布边要,庶可资以屏蔽&ot;。但是他手头只有二万兵力,饷源也无着落,因此他说:&ot;甲午之役关内外各军不下二十万,仍每以兵单为忧。况现在俄日交閧,人之兵力倍蓰畴昔,而弩下如臣,处此财力极窘之秋,提此二万余众之卒,布置防守,实有不能不为鳃鳃过虑者也。&ot;1
俄国在海陆战场上都遭到失败,而日本也打得精疲力尽。在美国的调停下,双方进行和议,战争以1905年9月订立朴茨茅斯条约而结束。朴茨茅斯条约规定,辽东半岛南端俄占旅顺口、大连及其附近水面和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都转让给日本。日本曾向清朝政府表示,&ot;日本政府于战事结局,毫无占领大清国土地之意&ot;2,这不过是一句假话。清朝政府在日俄议和时也曾发出照会说:&ot;在议和条款内,倘有牵涉中国事件,凡此次未经与中国商定者,一概不能承认。&ot;3但是,日俄和议订立后,日本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进行谈判,使清朝政府承认了俄国在满洲南部的特殊地位完全由日本继承。清朝方面由庆亲王奕劻、外务部尚书瞿鸿禨和北洋大臣袁世凯为代表,在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1905年12月)按照日本的意愿,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三款,附约十二条。清朝政府不但表示&ot;概行允诺&ot;朴茨茅斯条约中的有关规定,而且还同意额外给予日本以某些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