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双方均有诚意和良好的愿望;希特勒曾一再着
重说明这点,他要自食其言是异常困难的。人们朝他鼓了掌,但缺乏热情,
原因是整个议会笼罩着一种内疚的情绪。辩论持续了3天,丘吉尔雄辩的谴
责,使辩论达到了高潮。&ldo;一切都过去了&rdo;,他说,&ldo;捷克斯洛伐克,默默地、
悲哀地沉进黑暗。它被抛弃了,且支离破碎。&rdo;忠诚而勇敢的英国人民,在
得悉这一条约的消息时,自发地兴高采烈并觉得宽慰。这,他并不嫉妒。&ldo;但
是,他们应该知道真实情况。他们应该知道,长期以来,我国的防御力量不
足,且又大遭忽视;他们应该知道,即使未发生战争,我们已蒙受巨大损失,
其影响深远别以为事情就此告终,这仅是算帐的开端。&rdo;
在此之前,张伯伦及其迁就他的同僚曾就东欧中部(希特勒将作出保
证)问题提出过修改后的解决办法。但是,时至今日,事情已很明显,元首
的计划与此完全相反,且无法进行调解。张伯伦及其保护伞正在变成怯懦的
象征。这令他担心。他于是便求助于阿道夫&iddot;希特勒。他秘密致函希特勒,
询问元首在当晚于体育馆发表的演讲中,能否&ldo;在引导英国的公众舆论方面
给首相以某种支持&rdo;。希特勒欣然同意,对张伯伦议会内的恶毒攻击者发动
了猛攻。然而,这一抚慰和援助其实是不必要的。次日,10月6日,下院
匆忙批准了张伯伦的政策,凭这一政策,在新近的危机中,战争被避免了。
投票结果是366票赞成,144票反对。35名背叛者‐‐包括古柏、艾
登和丘吉尔在内‐‐弃权。
上述三人的攻击在柏林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希特勒把他们攻击张伯
伦的每个字都看作是人身攻击。在签订这项协议后,他高高兴兴地从元首大
楼出来‐‐他的副官和随从等均同意这点‐‐相信捷克问题已一举永久得到
解决。他也有心承担在这桩买卖中他应承担的义务。
英国的齐声谴责改变了所有这一切。在威廉大街,人们已听到窃窃私
语,说里宾特洛甫和希姆莱趁希特勒烦恼之机对他说,在慕尼黑他并未完全
利用西方民主国家对战争的恐惧心理,英国谈判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时间,以
便在日后装备较好时发动进攻。
弗朗斯瓦&iddot;本塞在了解到有此不满情绪后,极力使希特勒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