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审查协会的效率很高,尽管《大逃杀》充满争议,他们仍没有用太久的时间来定级,正如龙崎所料,成功地定为r-15。
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影院都可以公映《大逃杀》,当然,这只是在日本。
随着审核的通过,与电影发行公司的谈判也快马加鞭,各大公司的发行主管在看过《大逃杀》后的反应千差万别,有完全无法理解的,也有目瞪口呆的,有拿不定主意的,也有当场就要签合同的。[搜索最新更新尽在。com这表示,《大逃杀》并不是一部铁定大火的硬朗大片。
它好像是来自未来的作品,没人知道它能否被市场接受,大多数人不敢轻举妄动,但市场上却总有胆子大的人。
am的作品,毕竟从未失败过,尽管现在的舆论并不看好《大逃杀》,但只有真正看过影片的人才知道什么叫震撼。
龙崎和小野利用自己深厚的圈内背景将一切管理的很好,周旋于几家有意向的公司之间,
最终,am将电影交给了电影眼(movie-eye)发行公司,这家公司在2000年才成立,身后的资本背景很硬朗,扩张势头迅猛,此时正急于用大片打开市场。相对于利润他们更看重名气与长远价值,因此他们提出的合同对am有更大的让利空间,同时《大逃杀》将是他们发行过的最大制作的电影,电影眼必将全力以赴。
经过欧阳诺这一段时间对电影的了解后才发现,票房也不过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数字而已——中间经历的利益均摊和成本损耗太多了。
将电影比作实体产品的话,那么制作方就是制造商,发行公司就是分销商,而电影院就是零售商。
每一层的下发都会有资金消耗,每一位商人都会从中抽走一些,再刨去各级经销商的运营成本,交税等等,最终能捞到制片方与发行商手中的票房,只有可怜的……
40%。
所以有的时候会看到一部电影多么牛x,某导演能抽票房20%的利润云云,到最后其实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暴利。
假设电影的最终票房是一亿,那么发行方和制作方大概能分到4000万,按照通常的分成比例,制作方能得到票房利润的25%-30%,也就是2500万到3000万。
一亿票房的电影,最后拿到手里的只有可怜的3000万。
然后某大导演从中抽20%,只有600万而已,并不是天真美好的2000万。
所以如果某电影投资1亿,票房1。5亿,那么它绝不是赚了5000万,而是赔了5000多万。
这才是残酷的事实。
《大逃杀》的制作成本是1。75亿日元,需要多少票房才能保本,欧阳诺可以很容易计算出来,但没有算,他知道算了也没用,徒增自己的压力而已。
况且,欧阳诺根本就没有把宝都押在日本。
这本就是一部打破日本电影风格的电影,它更像是一部节奏紧凑的欧美动作片,北美和欧洲的市场才是关键的盈利点。
当然,掏这帮黄毛鬼子的钱包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纵观历史,能打入北美票房排行的外语片屈指可数,亚洲影片的数量更是趋近于零。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把时间节点向后放一放,格局将大不相同,外语片票房排行榜上将会出现4部中国电影:第一名《卧虎藏龙》(一亿三千万美元)、第三名《英雄》5800万美元、第六名《霍元甲》(2400万美元)、第十名《功夫》(1700万美元)。
但可惜现在只是2000年,票房战绩最佳的亚洲电影是1993年发行的香港电影《铁马骝》,票房成绩为1400万。
而在北美闯荡的日本电影,则又要追溯到黑泽明时代了。这部发行于1980年的电影在北美获得了400万美元的票房,是日本人在北美的巅峰,即使到2010年也没有改变。
一个文化业如此发达的国度,成为了一个蹩脚的巨人。
说的夸张一些,当年欧阳诺每年剪出的那些av在美国赚到的钱,恐怕都是日本电影在那里收益的几倍了。
《大逃杀》将会打破这个格局,尽管在前世没有做到,但这次的影片已经脱胎换骨了,阴郁郁闷的气氛不再充斥着影片,紧张刺激的节奏与华丽的特效才是根本。
就像《无间道》一样,港版的中国人看的很爽,在北美成绩平平。同样的故事翻拍成美版的《无间行者》后,立刻夺得了票房冠军。
不可否认,演员的肤色与瞳孔在其中启到了作用,但更重要的还是电影表现手法,美国人无疑在这一点上做的更好,这就是为什么总是美国电影席卷全世界的票房,而很少有外国电影席卷北美票房。
欧阳诺召集了几乎所有在东京设有办事处的外国发行公司,这些公司有资本才能在外国经营,他们对外语片有兴趣,并精于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