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闯官莅任,则土贼豪恶投为胥役,虎借豺藂,鹰假鹯翼,以割富济贫之说,明示通衢:&lso;产不论久近,许业主认耕。&rso;故有百年之宅,千金之产,忽有一二穷棍认为祖产者,亦有强邻业主明知不能久占而掠取资物者,有伐树抢粮得财物而去者。一邑纷如沸釜,大家(指官绅地主)茫无恒业。&rdo;(59)
日照县官僚地主厉宁在本县和诸城县拥有四千多亩土地。当地大顺政权建立后他畏罪潜逃,&ldo;所存田产、牛只、家属,悉为二县民人瓜占。&rdo;(60)这两个县属青州府管辖,该府是明朝衡王建藩的地方,王府的禄粮和庄田也被&ldo;仆佃悉行侵欠。&rdo;(61)山东青州地区的农民们在大顺政权支持下,&ldo;均&rdo;大地主的田产,可以视为大顺政权管辖区内土地关系变动的一个缩影(62)。自然,不能据此而推论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领导集团,制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法令。但是,在大顺农民革命浪潮荡激所至的地方,大土地所有制受到了猛烈冲击,部分在明王朝统治下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收回或夺得了部分土地,则无疑是个事实。这年五月,江西临川绅士曾益写了一篇《讨贼檄》,以地主阶级代言人的姿态破口大骂大顺军&ldo;掠我资,均我产&rdo;(63),也反映出农民革命带来了包括土地在内的社会财产关系方面的变化。
在叙述大顺政权为解决土地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时,应当指出均田在大顺政权的活动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在明末统治阶级的沉重压榨下,农民往往整甲整里地逃亡,耕地大面积抛荒;由于农民军到达的地方,明宗室、官绅大批地被消灭或者窜往他乡,出现了大量无主之田。因而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土地问题反而不显得那么突出。现存史料中涉及土地关系的比较少见并不奇怪。总之,我们不应该否认大顺政权曾经着手解决贫苦农民的耕地问题(即均田),也不能过分渲染大顺政权的均田政策。
八、打击太监和厂卫
大顺军的迅速攻克北京,同明朝太监的开门迎降是有关系的。李自成进入京城时,太监王德化领着内官三百余名排班迎接。这些昔日倚仗明朝皇帝权势作威作福的家伙,现在又聚集到李自成的周围了。太监杜勋奉李自成之命在进京谈判时,曾私下对他的同伙说:&ldo;吾辈富贵自在也,可无虑。&rdo;(64)然而这一次他们却打错了算盘。四月初一日,李自成下令&ldo;尽驱阉宦出城,不许复入,群呼打逐老公。寺人贵贱老少,哀泣奔走,失履裂衣坠帽,首面血淋漓。&rdo;&ldo;一钱不得随身,都人大快之。&rdo;(65)有的史籍记载,李自成在设置官职时规定:&ldo;太监不得过千人&rdo;(66)。这同明朝末年内官数万相比,不能不说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对明中期以来飞扬跋扈的宦官集团是个沉重打击。但是,它也说明,李自成这位农民革命领袖已经在逐步继承封建帝王的遗产。
对于明代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大顺政权断然地予以废除(67),厂、卫头目一律从严惩办。这件事深得人心,连当时一个敌视大顺政权的封建文人也不得不用赞扬的口气说道:&ldo;向来厂卫知名者咸从束缚,要津猾胥,先倾其家而后杀之。此举差强人意。&rdo;(68)
大顺政权对那些世袭的所谓开国功臣、靖难功臣之后和皇亲国戚,则给以摧毁性的打击。三月二十二日处死了成国公朱纯臣。两天以后,又押解勋卫武职官员二百多人斩于平则门外(69)。
九、召见明降官、耆老
山海关战役前,李自成承担的军国重务虽然很多,但还是抽空亲自接见明降官和京师城郊耆老,借以联络感情,了解民间疾苦。三月二十三日,在文华殿召见明中允梁兆阳,梁叩头说:&ldo;先帝无甚失德,只因刚愎自用,至使君臣之谊否隔不通,以致万民涂炭,灾害并至。&rdo;自成回答道:&ldo;我只为几个百姓故起义兵。&rdo;梁又叩头说:&ldo;主上救民水火,自秦、晋抵燕,兵不血刃。百姓箪食壶桨以迎王师。神武不杀,比隆尧舜,汤武不足道也。臣遭逢圣主,敢不精白一心,以答殊恩。&rdo;自成很高兴,留坐款茶,谈得十分融洽。告辞时,梁兆阳向上打躬,自成也举手作揖回礼。随即任梁为兵政府侍郎(70)。被召见的还有已委任为礼政府侍郎的杨观光,李自成向他询问了郊天典礼的有关事项,杨观光一一作了解答。自成颇为欣赏,在谈话结束时说道:&ldo;俱有至理之言,先生说得是。以后先生常进来讲讲。&rdo;把杨送到屋檐下才告别而还(71)。后人有感于李自成的礼贤下士,赋诗寄慨云:&ldo;开国先延理学臣,赐茶留坐问谆谆。亲贤下士非夸大,漫骂刘邦敢问塵。&rdo;(72)
四月上旬,李自成先后两次召见了城内和城郊各村镇耆老,&ldo;问民间疾苦,有无扰害?&rdo;(73)受到接见的耆老们出宫后,喜形于色地传告李自成头戴大绒帽,身穿天蓝箭衣,同其他将领简直没有区别。
这些事实说明,李自成注意到了争取明朝官僚和士绅、耆老的问题。如果不是很快就爆发了吴三桂叛乱和清兵进关,大顺政权完全可以进一步稳定局势,并且以对社会生产最小的破坏为代价实现全国的统一。如能在一个新兴的、领导人物起自民间、饱经阅历因而能够实行开明政策的大顺帝国统治下,我国的社会进程,无疑地将会在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流等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发展。然而,历史的偶然性却导致了大顺政权的失败。由于清兵的南进,民族矛盾激化,连年的战祸使劳动人口等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代替大顺朝执掌全国政权的清王朝,又是一个以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满族贵族同汉族中最腐朽的大地主阶级相勾结建立起来的新王朝,这就推迟了明朝末年凋敝已极的社会生产的恢复,从而导致了我国社会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陷于倒退停滞和发展缓慢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