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近代中国史纲在线阅读 > 第125章(第1页)

第125章(第1页)

唐才常先在上海组织&ot;正气会&ot;。拳乱发生,认为是千载一时之机,但未获保皇会的全力支持,或系因为他非&ot;同门&ot;。唐不能再事等待,为便于号召,改&ot;正气会&ot;为&ot;自立会&ot;,似系影射南省的自保,以期减少阻力。一九〇〇年七月二十六日唐在上海召开&ot;中国议会&ot;,宣布不承认清政府,联外交、平内乱,保全中国自主,推广文明进化。举容闳、严复为正副会长。实际担任联络会党的为林圭、秦鼎彝、沈荩等,名日&ot;自立军&ot;,定期分于湘、鄂、皖发难。有主起义后宣布民主,有主仍拥光绪,有主拥张之洞独立。唐曾否与张接洽,不得而知,不过五六月间,西报已有革命党人将在南方四省举兵的消息,不论所指为孙或唐,张当有所闻。张与英国有自保之约,英国不欲长江一带发生变故,哥老会又常有打教的行为、灭洋的口号。唐在汉口的机关设在英租界,张得英领事通知,谓南方哥老会、维新党,与北方团匪相仿佛,准备为乱。八月九日,自立军的一路在安徽大通举事不成,二十一日,唐等被张逮捕处死,湘、鄂各地的自立军俱归失败,先后遇害者二三百人。果如梁所说,&ot;若一举不中,则再举难矣&ot;,从此保皇会无类此之事。

一八九九年十一月,兴中会郑士良、毕永年邀约粤、闽、湘、鄂的会党首领会于香港,别立&ot;兴汉会&ot;,孙中山为总会长。唐才常发动之前,约孙同举,应为诚意。在广东活动的兴中会以郑士良、史坚如为首。台湾日本总督允于革命军进抵厦门时济以军火,或系企图相机占领福建。日人宫崎寅藏游说李鸿章与孙共谋独立,未得要领。香港议员何启亦请香港总督卜力(hablake)向李劝告。卜力虽颇有意,但伦敦不以为然,李更无脱离清廷之意。七月,孙至香港,拟入内地领导,以不得上岸,转往台湾策应。十月七日,郑士良于惠州附近发动,连破清军于沿海一带,众至二万人,进向闽南。不意日本新内阁总理伊藤博文决追随各国,维持清廷,不准台湾总督援助革命军。郑士良转战半月,被迫解散。史坚如谋炸两广总督德寿不遂,慷慨就义,年二十一岁。自立军与革命军的失败,均与外国态度有关。

六、辛丑条约

五六月间,盛宣怀、刘坤一先后请李鸿章领衔奏请剿办拳匪,俄使劝总署召李北上,于是有六月十五日命李迅速来京的上谕。李主先定内乱,如有眉目,即行启程。宣战后各方对李继续敦促,他以&ot;无能为力&ot;辞,实际上已与俄国暗洽,所采的是等待态度,一方面希望俄国予以支援。一方面迫使慈禧授以实权。他之不参加南省中立运动,可能是欲避亲英之嫌,以保持慈禧与俄国对他的信任。七月一日电覆刘坤一,谓荣禄、奕劻尚不能挽回大局,他又有何能?&ot;各国兵一二日抵城下,想有一二恶战,乃见分晓&ot;,大有弦外之音。三日慈禧请求各国调解,同时一再催李北上。八日,调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官复原职。慈禧对他既然倚重,遂于十七日离粤,二十一日到上海,又停留不前,或系观望联军行动。八月八日,慈禧因联军已越过杨村,北京不保为旦夕间事,授李为和议全权大臣。及北京失守,刘坤一两电恳他北行,说是&ot;大清存亡,惟公是赖&ot;,&ot;中堂(李)不到京不能会议,事局非惟难定,且虑各国改易初心。……惟公念四朝恩遇之隆,两宫倚畀之重,同僚推许之切,天下仰望之殷,迅速北发&ot;。八月二十日,慈禧下罪己诏,二十四日,准李便宜行事。九月八日的上谕,期望尤切,奖勉有加,谓此次祸变&ot;罪在朕躬,悔何可及,……该大学士此行,不特安危系之,抑且存亡系之,旋乾转坤,匪异人任&ot;,不只是向李哀求,而且完全认过。八九月间,俄国表示自北京撤军,希望慈禧归来,和议速开。已到北京的另一全权奕劻,英、日相待颇好。九月十四日,李离上海,十九日抵天津,十月十一日抵北京,由俄兵卫护。

联军意见分歧,英、美、日为一阵线,俄、法为一阵线,德国自竖一帜,时左时右。谈判之前,先须获得内部协调,特别是对清廷的根本态度。俄国支持李鸿章与慈禧,英、德初有不承认李的资格之意,亦即不承认慈禧的政权。德国主先将重要祸首交出,再行开议。所谓重要祸首,第一个应为慈禧。此一建议,俄、法固然反对,英、美、日亦不赞成,怕的是清的统治瓦解,中国陷入更大的混乱。列强的矛盾冲突愈为扩大。再者经过这次事变,证明中国的民族意识极为强烈,以中国土地之广,人口之众,万一中国改革真正成功,出现一强有力的政府,对列强愈为不利。最安全的办法,为照旧保存无能而驯顺的清廷,由列强监督控制,方可享受既得及将得的权益。任职中国四十年的赫德,力劝各国采宽大政策,勿作瓜分及改朝换代之想,在现政权之下,徐图改进中外关系。本此原则,列强遂仍以慈禧的政府为交涉对象。此项决定,与南方督抚的态度亦不无关系。拳乱期间,新党人物如张謇、何嗣[火+昆]、陈三立等,一面说刘坤一中立,一面劝他迎光绪南下,排去慈禧。刘谋之于张之洞,张不以为然。一因张曾同情变法,几遭不测,恐画虎不成,反被其祸。二因光绪无南下可能,如轻有举动,势必治丝愈乱。即令光绪得重掌政柄,弹冠相庆的将为康有为辈,亦非李鸿章、袁世凯所愿。刘、张曾请慈禧勿去西安,早返北京。慈禧明白表示&ot;如各国真心与中国和好,不夺我自主之权,不强我以必不能行之事,一有成议,自当即日降旨,定期回銮&ot;。所谓&ot;自主之权&ot;,与&ot;必不能行之事&ot;,即指归政而言。刘、张既拥护慈禧,各国不得不审慎考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