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人,有自日本归来的曾琦与在北京的王光祈、李大钊等,陆续加入的有李璜、毛泽东、恽代英、邓中夏、左舜生等,约八十余人。以北京、南京、上海的大专学校学生为多。日后有的信仰国家主义,有的信仰共产主义。
2新潮社社员,初为二十五人,几全为北京大学学生,以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为知名,日后多成为史学家。国民杂志社社员一百八十余人,以北京大学学生段锡朋、周炳琳、许德珩、邓中夏、张国焘为知名,日后分别加入国民党或共产党。
3一九一六年,每包纱获利七元余,一九一七年,近三十七元,一九二○年,高至七十元。
4申新纺织厂为经营麦份业的荣宗敬、荣德生创办,共有六厂,四在上海,一在无锡,一在汉口。
辛亥前全国麦粉厂约四十家,每日夜产麦粉四万余袋,资本约为六百万元。一九一四年起,日有增加,首为东三省、江苏,次为直隶、湖北、山东。一九二二年,华商开设的厂约为一百二十家,每日夜产麦粉约为十九万袋,资本约为四千五百万元。规模最大的为茂新及福新麦粉公司,1次为阜丰麦粉公司、祥新麦粉公司、兴华麦粉有限公司(均在上海)、大丰麦粉公司、民丰麦粉公司(均在天津)、丰年麦粉公司、民安麦粉公司(均在济南)。一九一四年麦粉入超约为七百四十万两,次年起,转为出超,直到一九二一年,以一九二二年为高峰,达一千六百余万两,英、法、俄、日及南洋均为中国麦粉分销地。
纺织业、麦粉业外,此一时期的水泥业仍以天津的启新洋灰公司为巨擎,资本由一百万元增至二千万元。新设的有上海水泥公司、中国水泥公司、太湖水泥公司。烟草业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获利为丰,资产由一百万元增至一千五百万元。不过终抵不了英美烟草公司(一九0二年成立)的竞争。火柴业自三十厂增至九十厂上下,资本自一百八十余万元增至七百余万元。他如化学、选纸、印刷、玻璃、罐头食品、榨油、搪瓷等工业均各有进展。
重工业的发展虽远不及轻工业,然亦有若干进步。原有的华商煤矿,力事扩充,如山东的中兴煤矿;外人经营的酌予收回,如河南的六河沟煤矿、直隶的井陉煤矿;新成立的煤矿公司约十余家,除河南的中原公司外,多为小型。全国华资煤矿每年的产量约三百余万吨。钢铁业方面,一九一四年起,汉冶萍公司先后兴办了六个铁厂,龙关(龙烟)铁公司成立于一九一六年(北京),和兴钢公司成立于一九一六年(上海),扬子机械公司于一九一九年开始炼铁(汉口),合计每年产铁七十万吨,钢十一万吨,钨、锑等的开采亦有增加。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轮船航运为主。一九一二年华商轮船约近一千只,运输能力八万吨。至一九二0年,近一千六百只,运输能力约十八万吨。新成立的较大轮船公司,有一九一四年的三北轮埠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一五年的中国邮船公司,一九一九年的中华航业股份有限公司,后二者为华侨投资,从事远洋航行。一九一八年的戊通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专从事吉林、黑龙江的航运。
----------
1茂新、福新均属于荣宗敬、荣德生,共有十二厂,另有两厂出租,分设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一九一九年,合申新纺织厂的资产,共约一千二百万元。
一九-一年,华资银行约十五家,大战期间,迅速增加,一九一九年,达六十余家,一九-一年一年内设立的有二十三家,实力最厚的有一九一五年的盐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地方实业银行,一九一六年的中孚银行,一九一七年的金城银行、大陆银行,一九一九年的中国实业银行,大致以上海、天津为中心,就中上海商业储蓄、浙江地方实业、盐业、金城、中国实业及旧有的中国、交通、浙江兴业等银行,各拥有数百万至数千万元的资金,及数千万元以上的资产,渐取代了钱庄的地位。
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大战以前,列强在华的经济势力,以英国为第一,几乎垄断了一切。大战开始之后,日本的势力突飞猛进,几年之间,对华输入额的比率的自百分之十五增至百分之二十九,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复透过西原借款,攫得开采矿产、建筑铁路、合办企业等权利。直接投资的各种工厂,分布于东北、山东、天津、汉口、上海,东北一处即近三万万六千万元。纺织业以设在青岛、上海的内外棉株式会社、上海纺纱公司、日华纺织会社为大,各拥数家至十余家纱厂。一九一三年纱绽为十一万枚,一九二二年达六十二万枚,约增加五倍。布机有八百余台,均增加四倍半。日商麦粉厂分设于济南、青岛、汉口、上海,满洲制粉厂独占了东北的麦粉业。凡此均为对于新兴的中国纺织、麦粉两种轻工业的严重威胁,至于微弱的中国重工业,更无从与之相竞,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占有中国全国的百分之九十四,煤炭生产量,日本和英国合占了百分之七十五。大战告终,西方国家的经济压力,卷土重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复趋上增,甚而以往数年出超的麦粉,至一九二二年后,再变为入超。英国的对华贸易额,与日本互为伯仲,其次为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