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美国参战
说服工作
关川在上海的日本流亡政府中居于相当外务大臣的地位,他在拚命工作。
他经常这样想;&ldo;能不能成功地把美国拉入解放日本战争呢?其成功与否关系到日本的命运。&rdo;华盛顿,对他来说是相当熟悉的。以炎热夏天闻名的华盛顿,一过九月中旬,那股炎热劲也差得多了,整个城市正开始恢复生气。关川第一次来华盛顿是在二十几年以前。那时是作为留学生来研究美国的亚洲政策。
&ldo;从那以后,来华盛顿已经十多次了。但是,没想到这次却以外相的资格来到华盛顿,尽管是流亡政权的外相。伊朗亲苏政权业已崩溃,这意味着美国摆脱了最大的绊脚石。即使从现在也不晚,必须请巨人美国站立起来&rdo;
他痛苦地回忆着。一年多以前苏联军队在佐渡岛登陆时,关川也曾被紧急派到过华盛顿。那时的任务同现在一样,也是要求美国履行日美安全条约。但是,当时伊朗已成立亲苏政权,美国正竭尽全力解决中东问题,没有把兵力调到远东去的余力。而且,前几年日美经济关系发生过冲突,因此尽管美国政府采取了要履行日美安全条约的态度,但美国国会却以日美经济问题为理由,采取了对日本见死不救的态度。
&ldo;那时,众参两院的外交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对日本的处境表示理解。但是,经济和财政委员会的领导入却采取了极为冷淡的态度。现在回想起来,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日美之间不存在什么经济问题,而且,波斯湾沿岸国家已基本上排除了苏联的势力。&rdo;
关川以溺水者攀草求援的心情,接连不断地拜访美国政府和国会的有关人士,到处进行说服工作。但是,不能公开会见记者。
&ldo;在华盛顿有苏联大使馆。因此,苏联的情报人员也非常多。自己访问华盛顿这件事必须绝对保密。&rdo;
为了防止暴露身分,护照上的国籍和名字都是伪造的。文件上写的是来自新加坡的中国新闻记者。他辞退了国务院为他悄悄准备的五月花饭店的一个房间,住到了老朋友--一位大学教授的家里。
关川到达华盛顿后的第六天晚上,瓦特国务卿悄悄地到他的住处进行拜访。瓦特国务卿原来曾任过驻日大使,可以说同关川是老朋友。关川无暇为久别重逢而喜庆,便赶紧滔滔不绝地诉说起上海日本流亡政权的处境以及美国支援日本解放战争的必要牲。
&ldo;关川先生,你所说的美国对日本解放战争的合作,是不是意味着美国投入军事力量?&rdo;
对美国国务鲫来说,决不能轻易地说出把美国军事力量派到海外去不惜同苏联作战之类的话。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外交,在冷战时代、缓和时代以及后来在中苏战争中采取中立政策的时代,都是把避免同苏联作战作为最重要的支柱。关川当然知道这一点。正因为如此,关川才继续主张日美安全条约仍然有效。过去他一直反对国内在野党关于被卷进安全条约的说法,而主张&ldo;安全条约正是为了保证日本安全&rdo;。这正是因为他相信:美国虽然采取了各种手段,但还是决定避免同苏联作战。
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ldo;是的,瓦特国务卿。如您所知,现在苏联不仅正在同中国在华北平原作战,而且,在日本也投入了以陆军四个师为中心的兵力。要解放日本,只靠上海的日本流亡政权的力量是不够的。务必需要美国进行军事介入。而且,请您理解这样一点,并不是只从我们的需要出发来要求美军出动的。&rdo;
说到这里,关川喘了一口气,接着把美国的利益摆在前面,开始诉说美国对亚洲政策的根据。他提纲挈领地一字一板地谈起了他作为国际政治学家多年积累起来的远见卓识。
瓦特国务卿一边苦笑一边听着。因为他从没有想到过去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听取外国人讲解美国外交政策,尽管这位外国人是位老朋友。关川讲话的要点是这样的:
&ldo;美国一向极为重视阻止特定的强国在东亚拥有霸权。因为,美国有这样一种不安的心情:如果特定的强国在东亚处于绝对优势,那么,它将来就会越过太平洋威胁美国的安全。
&ldo;从历史上来看,帝俄在十九世纪末大举进攻满洲时,美国政府主张满洲门户开放。这是因为担心俄国独自霸占满洲。对在那不久后爆发的日俄战争,虽然美国没有参战,但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却给以很大支援。连朴次等斯媾和会议都给作好了准备,这是日本人众所周知的。&rdo;
瓦特国务卿眯着眼睛,一边点头一边听。关川继续说:&ldo;但是,日本发动满洲事变之后,美国政府发表斯廷森主义,宣布不承认满洲国。当时日本非常气愤。但是回想起来,那次声明表示美国决心不允许日本在东亚称霸。美国之所以在一九四一年决定对日宣战,大概也是因为日本企图控制中国和东南亚。因为,如果日本控制了中国和东南亚,那么,美国势力就会被驱逐出东亚,这是显而易见的。&rdo;
说到这里。关川吸了一口气,他拿起桌上的水瓶倒了一杯水,一饮而尽。瓦特国务卿接着关川的话开口了。
&ldo;关川先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中苏形成一体的时代。美国为了阻止中苏社会主义势力在东亚称霸,同日本建立了特别亲密的友好关系。对我们来说,亚洲政策的关键是同日本或中国携手,同另一方处于敌对关系。这样一种二者择一的时代在战后也一直持续着。&rdo;